出身普通家庭的孩子,自小所見所聞,基本上都是家人為了養家餬口而操勞奔波的身影。
父親外出打拼,母親在家相夫教子,這種傳統分工,就是我們每個人兒時最直觀的印象。
“爸爸去賺錢養家,媽媽在家做家務帶孩子。“
這句話簡直就是我們童年時期的真理。
可就在這麼簡單的一句話裡,卻也深藏著孩子們最直觀的教育:
父母付出是應該的,孩子們接受是理所當然的。
長大後的我們,也多少因循這種思維慣性,將父母的付出視為“本分“。
可隨著時代變遷,當我們扮演起父母的角色,慢慢也會意識到:養育孩子並非易事,作為父母的付出遠不止我們當初所看到的那一點點。
有句話說得好:“不當爸媽,永遠不知道當爸媽是什麼感覺。“
直到我們真真切切地體會到,父母角色的責任與重擔,我們才能認清一個事實:
父母之愛,並非是一種“本分“,而是一種偉大的犧牲與奉獻。
父母的愛,是用鮮血和汗水鑄就
父母的愛,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默默耕耘的結晶;
父母的愛,是把子女的幸福置於自己之上的高尚情操。
於是,當我們真正理解了這一點,就會發現父母其實也是一個個平凡的人。
在我們尚未“入伍“之時,他們就已背上沉甸甸的重擔;
而到了我們有能力“回報“之時,他們身心卻已漸漸步入衰老。
那些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父母其實付出了太多太多。
可最令我們無奈的是,多數家庭的規則是:父母永遠是給予者,孩子永遠是接受者。
即便是到了我們有能力回報的時候,父母依舊習慣於奉獻,難以改變主動接受的角色。
於是,在我們付出的時候,父母仍會跟我們較勁,堅持自己的“權力“。
這其中,固然有父母對孩子的不放心,更多的還是一種情懷使然。
從小到大,父母付出太多,讓他們難以駐足,總想繼續守護、照應著我們,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
可誰能永遠年輕呢?不知不覺間,父母就已步入老年。
也正因為這份“永不止步“的情懷,使得年邁的父母總有些事情做不來,即使他們極力掩飾,叫人無奈又心疼。
逐年增長的健康問題,漸行漸遠的腳步,還有那已然疏離的心智……
這就是我們隨著年齡漸長,必將面對的父母的“老態“。
看著他們從健碩慢慢走向衰頹,總讓我們百感交集。
一方面惋惜歲月無情,懷念曾經的“老爸老媽“活力無限;
另一方面又感激他們為了我們奉獻了自己的青春。
但不管是哪一方面的情緒,要給與父母最大的關愛都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
孝敬父母,不只是金錢層面上的供養,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關愛和呵護。
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給父母一個幸福安康的晚年,才是對於父母最大的回報與孝順。
如此一來,晚年的父母,才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感到空虛彷徨。
他們終於可以褪去兒女的重擔,安享天倫,度過幸福美滿的晚年生活。
古語云:“富不過三代,貧不過三代。“
若只將眼光侷限於金錢層面,的確是如此。
但若將“富”與“貧“理解為精神層面,那麼“孝“便成了連綿不絕的“富貴“。
一代代的人守望相助,孝順有加,將這份愛與溫暖代代相傳,方為人倫至理。
所以,身為父母,當孩子們還小時,我們就應該為他們樹立好孝心這個“富貴“的楷模。
在孩子的印象裡,父母的付出並非是“本分“,而是一種偉大的犧牲和奉獻。
只有這樣,他們日後才會盡心孝敬我們,讓我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這份愛與孝順,才能代代相傳,成為家家戶戶永不磐落的“富貴“。
孝敬父母,其實是善待自己。因為只有現在好好孝順,才能在父母離世後免受遺憾和自責。
所以,別等到父母老邁再來後悔自己的疏忽。行孝不分貧富貴賤,只要肯用心用情,便可以孝到永遠。
人生苦短,快快珍惜身邊的親人吧!用孝心去溫暖父母的晚年,便是對自己最大的回報。
這個世界因你的孝心而溫暖,你的人生亦將因孝心而豐盈。行孝吧,從當下做起,別等到父母離世才滿懷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