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作者:宋ㆍ王應麟
《三字經》是古代蒙學之冠。
一、人之初,性本善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釋義】人出生之初,本性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由於所處的環境不同和所受教育的不同,人的性情、習慣差別很大。
2、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釋義】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改變。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曾子殺豬】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孩子一邊跟著她一邊哭泣。她就對孩說:“你回去,等我回來給你殺豬吃。”妻子到集市後回來了,曾子就要抓住一頭豬準備殺掉它,妻子制止他說:“我只不過是與小孩子開玩笑罷了。”曾子說:“小孩子是不能和他開玩笑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依賴父母學習的,並聽從父母的教誨。現在你欺騙他,是在教他學會欺騙。母親欺騙孩子,孩子就不會相信自己的母親,這不是教育孩子該用的辦法。”於是曾子馬上就把豬殺了,煮肉吃。
【寓言寓意】: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啟蒙老師。父母的言行對子女將來的成長起很大的作用,所以有見識的家長在孩子面前處處以身作則,以培養他們良好的品德。曾子這樣做完全是正確的,他用自己的行動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誠實待人,別看殺了一頭豬,眼前利益受損,但從教育子女的長遠利益看,大有好處。
二、古代也有“學區房”
1、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孟母:四大賢母之首。
孟子:戰國時期教育家、思想家。
【釋義】從前孟子的母親為了給孟子創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曾三次為選擇鄰居而搬家。有一次,孟子逃學回家,孟母生氣地把織布機上正在織的布剪斷,以此來教育他學習是不可以中斷的。
2、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釋義】五代時,在燕山腳下有個叫竇禹鈞的人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就是有名的“五子登科”。
3、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解釋】生養孩子卻不好好教育孩子做人做事,是父母的過錯。同樣,如果教育學生卻要求不嚴格,就是做老師的懶惰沒有責任心。
【孟母三遷】
孟子小時候,家住在墓地附近,他一看見下葬祭祀的人就跟著他們學各種各樣的動作。孟母看見後,覺得這樣會影響孟子的成長,就把家搬到市場旁。可不久,孟子又把小商販的叫賣聲學得惟妙惟肖,仍然不好好學習。孟母又搬了一次家,但仍不行。最後,孟母決定把家搬到一所學校附近,孟子這才開始認真學習。
有一次,孟子逃學回家,正在織布的孟母很生氣,她剪斷織布機上的布,並對孟子說:“孩子,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中途放棄就等於前功盡棄呀!”
聽了母親的話,孟子開始發憤讀書,終於成為一代儒學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