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贊一下當年的光榮《三國志》遊戲,可以針對任何一方勢力組建聯盟,這個設定是有歷史依據的。
討伐董卓聯軍的盟主袁紹,在一系列的騷操作之後,得罪了多方勢力,於是和他的鐵桿小弟曹操一起,招來了各方諸侯的合力征討。
本文將諸多獨立事件連貫起來,為大家詳細解析一個波瀾壯闊的討袁紹包圍網,為諸君理清條理,希望都能夠收穫滿滿。
先逐一介紹下要對付袁紹的各方勢力。
兄弟成仇,聯軍內訌
191年,關東聯軍南路軍的孫堅,攻入了洛陽。
此時的南路軍首領袁術,坐擁天下“首郡”南陽,又有豫州刺史孫堅的“中州”豫州,如今又取得了昔日漢帝國的“都城”洛陽,實力聲勢浩大,已蓋過盟主袁紹。
於是在孫堅尚在洛陽之時,便派出會稽周氏的周昂、周喁兄弟,偷襲了孫堅的豫州。
周喁此時是曹操的軍師,被袁紹任命為豫州刺史南下。
意味著曹操跟著袁紹一起,對同為聯軍的袁術發起了戰爭,不但二袁兄弟由此反目,聯軍也從此徹底走向了大內訌、大分裂。
昔日,孫堅自長沙北上加入聯軍,一路上給別人蓋個阻撓聯軍的帽子,就能大肆殺無赦,那時的聯軍,是何等的威風!
沒參加聯軍的劉表,向袁紹上貢,結為盟好;同樣非聯軍的公孫瓚、陶謙這樣的大諸侯,也都還不敢主動去招惹袁紹。
但如今聯軍自己內耗,袁紹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曾被袁紹戲耍過的公孫瓚,就要趁機找茬子了。
借勢利用公孫瓚,請神容易送神難
同在191年,還是勃海太守的袁紹,想兼併冀州牧韓馥,無奈韓馥勢大,便相約幽州的公孫瓚南下冀州,一起瓜分韓馥地盤。
(逢)紀曰:"可與公孫瓚相聞,導使來南,擊取冀州。公孫(瓚)必至而(韓)馥懼矣,因使說利害,為陳禍福,(韓)馥必遜讓。於此之際,可據其位。"(袁)紹從其言而(公孫)瓚果然來。--裴注《三國志·袁紹傳》引《英雄記》
公孫瓚興致勃勃地打著討董卓的旗號南下,打算假途滅虢,途中偷襲韓馥。
袁紹擅長借勢利用別人,據現在很多人說這是富人思維。
結果還沒等公孫瓚動手,韓馥就已經被袁紹兵不血刃地吞併掉了,連一口湯都沒喝到。
總不能為袁紹白跑一趟吧!
正好袁家兄弟已經在豫州幹上了,公孫瓚早先為巴結袁術,派堂弟公孫越率了一千幽州騎兵助袁術討伐董卓。
現在還有什麼好說的?自然是默許公孫越幫袁術打他丫的!
結果很不幸,公孫越在奪回陽城之戰,被周昂軍的流矢射死了。(《三國志·公孫瓚傳》)
以前聯軍勢大,袁紹惹不起。現在支援袁紹的力量,陷在豫州跟袁術爭霸,沒什麼人幫忙了,就別怪公孫瓚拿公孫越的死,大做文章找袁紹的麻煩了。
袁紹此時想集中精力先解決袁術,就想對公孫瓚息事寧人,把自己的勃海郡給了公孫瓚的另一個堂弟公孫範。
但公孫瓚此時已是誠心找麻煩,袁紹做什麼彌補措施都沒用了,於是兩軍大戰不可避免地爆發。
192年,界橋之戰袁紹以弱勝強,把公孫瓚趕回北方,並派崔鉅業追擊,結果被公孫瓚在巨馬水(今流經北京的拒馬河)大敗。
公孫瓚由此再次轉為了進攻之勢。
野心勃勃的陶謙
歷史上的陶謙,與《三國演義》裡面的無辜老者完全不同,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野心家。
他也沒有參加袁紹的聯軍,人家是要自己拉一個聯盟起來。
191年,漢末名將朱儁,屯兵河南尹中牟縣,傳檄州郡準備攻打董卓,陶謙送去了三千精兵。(《後漢書·皇甫嵩朱儁列傳》)
192年董卓死,李傕、郭汜重新控制長安朝廷。這讓陶謙看到了機會,著手利用朱儁,組建了一個新的反李傕聯盟。
徐州刺史陶謙、前楊州刺史周乾、琅邪相陰德、東海相劉馗、彭城相汲廉、北海相孔融、沛相袁忠、太山太守應劭、汝南太守徐璆、前九江太守服虔、博士鄭玄等,敢言之行車騎將軍河南尹(朱儁)莫府(幕府)。--《後漢書·皇甫嵩朱儁列傳》
這份陶謙拉起的聯盟名單,除去徐州的和不在任的,有青州北海相孔融,兗州泰山太守應劭,豫州沛相袁忠、汝南太守徐璆。
陶謙193年派趙昱、王朗到長安上貢才成為徐州牧,此時還是徐州刺史,就算南徐州的下邳國、廣陵郡還沒完全控制在其手裡,可確定北徐州的琅邪相陰德、東海相劉馗、彭城相汲廉已支援他。
故陶謙此時控制範圍已達七個郡國之多,實力不可小覷。
朱儁不肯被陶謙利用,答應了李傕應徵入朝。
有七郡國支援的陶謙,自然也是不希望見到,關東有個比自己更強大的聯軍存在。於是與公孫瓚結成了盟軍,一起出兵北上對付袁紹。
黑山軍和李傕朝廷兵馬
這裡要糅合的歷史知識點比較多了,為了敘述的連貫性,只標註出處,不熟悉的朋友可找原文查查。
此時的張燕等黑山軍,傍上了李傕朝廷這座大山,並與公孫瓚結盟(《三國志·張燕傳》)。
朝廷派出的冀州牧壺壽,就在河內郡黑山軍的大本營鹿腸山。(裴注《三國志·袁紹傳》引《英雄記》)
河內太守張楊,此時也是聽從朝廷的,與黑山軍一同攻打袁紹。(《後漢書·袁紹劉表列傳上》)
另外,還有南匈奴僱傭軍於扶羅部,與黑山軍一同作戰。(《三國志·武帝紀》)
朝廷派出的兗州刺史金尚,依附了南陽的袁術。(裴注《三國志·呂布傳》引《典略》)
有人認為193年初袁術北上陳留,是潁汝黃巾和黑山軍合流,這是沒看到主流,實質是李傕朝廷影響到的各路軍團的會師。
討袁紹大型包圍網
總結前一段,在192年十二月這個時間點。
在袁紹、曹操的西邊,已屯集了黑山軍、河內太守張楊、冀州牧壺壽、兗州刺史金尚、於扶羅部。
同時,南部的袁術,正從南陽傾巢北上兗州陳留郡,幫助兗州刺史金尚奪取曹操的兗州。
金尚依附袁術,但並不表示他的兵馬需要南下袁術的南陽郡。
袁術與(袁)紹有隙,(袁)術求援於公孫瓚,(公孫)瓚使劉備屯高唐,單經屯平原,陶謙屯發乾,以逼(袁)紹。--《三國志·武帝紀》
此時袁術又向公孫瓚請援,與想搞袁紹的公孫瓚一拍即合,公孫瓚又拉攏徐州刺史陶謙,趁機一起包圍袁紹、曹操。
因為兗州的泰山太守應劭,是陶謙小聯盟的成員,陶謙軍從徐州經泰山郡北上,千里行軍,直接跨過黃河,進駐到了兗州東郡北部的發乾縣(今山東省莘縣河店鎮馬橋村)。
陶謙穿插進了袁紹、曹操之間。
而公孫瓚勢力,因為之前的界橋之敗,公孫瓚本人回撤到了冀州河間國北端的易縣;但在南邊的青州平原國還留有一支強大的部隊。
南北兩地被袁紹從中阻隔。
劉備此時正在南邊這塊的平原國,做公孫瓚的平原相。
於是在東部,公孫瓚的兗州刺史單經駐軍平原城,劉備奉命駐紮到黃河南岸的高唐縣(今山東省禹城市西南四十里)。
北邊的公孫瓚,親率大軍南下到冀州龍湊,與袁紹隔“龍河”對峙。
東有單經、劉備,南有袁術,西有黑山、張楊、壺壽、金尚、於扶羅部,北有公孫瓚,陶謙穿插到中間開花。
袁紹、曹操此時可以說是生死存亡之際,處境相當危險。
命運的東西難以解釋,也該他們命不該絕,李傕同時派出的一位朝廷特使,還是副使,在這關鍵時刻,間接地救了他倆一命。
包圍網的解除
192年,李傕派馬日磾為正使、趙岐為副使,東出“安集”關東。
下半年到洛陽後,馬日磾南下南陽去了袁術處,結果被扣留,一去不回 。
留在洛陽的副使趙岐,此時已是八十多歲的高齡,雖年邁卻仍心憂國家,看不慣李傕集團裹挾獻帝,禍亂朝綱。
到了192年十二月,見公孫瓚、陶謙等關東諸侯,與李傕、袁術一起圍攻聯軍盟主袁紹,便親身前往勸和。
此時北邊,公孫瓚與袁紹之間的龍湊之戰率先開打。
孤(袁紹)又不獲寧,用及龍河之師。羸兵前誘,大軍未濟,而足下(公孫瓚)膽破眾散,不鼓而敗,兵眾擾亂,君臣並奔。--裴注《三國志·公孫瓚傳》引《漢晉春秋》載袁紹給公孫瓚書信
這雖是勝利者的一面之詞,但還是能看出戰鬥的大概過程。
此戰由袁紹軍主動渡龍河,發起進攻,公孫瓚軍在河對岸沒能阻擋住袁紹軍,以大敗告終。
趙岐拖著老邁的身軀,從洛陽帶著隨從,先去見了曹操、袁紹。
所過郡縣,都受到了百姓的歡迎,袁紹、曹操也都帶著兵數百里相迎。
袁紹這只是打贏了開頭一仗而已,四面八方的包圍網還在,他和曹操自然是對趙岐的勸和求之不得,這簡直是來救命的啊,所以會高規格接待。
趙岐又給公孫瓚寫信勸和,公孫瓚吃了敗仗,一時無力再南下,也就借坡下驢,答應了趙岐的調解。
(袁)紹等各引兵去,皆與(趙)岐期會洛陽,奉迎(獻帝)車駕。--《後漢書·吳延史盧趙列傳》
趙岐的目的不是救袁紹,是不願意關東諸侯自相殘殺,削弱迎獻帝的力量。
他與袁紹、公孫瓚等關東諸侯約定,先各自退兵,然後關東諸侯一起兵集洛陽,殺入長安解救獻帝!
於是對袁紹包圍網的北部的公孫瓚,東部的單經、劉備,中間的陶謙退兵。
只剩下西部的黑山和李傕諸軍,及南路的袁術,繼續於193年初,分別大舉攻打袁紹的鄴城,及爆發了陳留封丘之戰。
但因包圍網已經解除,進攻威力大打折扣,都以失敗而告終。
太祖與(袁)紹會擊,皆破之。--《三國志·武帝紀》
看看《武帝紀》這春秋筆法,寫的是事實,沒毛病。但這麼大件事,就這麼一語以蓋之,讓人覺得曹操、袁紹打贏他們很輕鬆一樣。
只能佩服說謊的高境界是不說假話,只是有些可以不說。
說說趙岐搞起來的這個聯盟的結局。
畢竟他年事已高,經不起一路折騰,在回洛陽的路上,經過陳留的時候就病倒了,一病就是兩年,所以兵結洛陽迎獻帝的約定,也就不了了之了。
風過水無痕,彷彿他的出現,就是為了救曹操、袁紹一樣。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總結
袁紹善借勢但太自私,得罪了天下,遭來圍攻,幸有趙岐為救獻帝,助其化解危機,解除包圍網。
人品不行,哪怕強盛一時,終非長遠。
也難怪鐵桿小弟曹操,開始與袁紹漸行漸遠,錯不在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