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WOTer大家好!
子曰:“性相近,習相遠”,這句名言用來描述遊戲中的兩臺戰車也恰如其分——D系X級可研發中坦“豹”I與I系X級特種中坦CC“獅”。兩者具有相同的血脈,但卻有著迥異的玩法表現,這究竟是為何?一起來看看吧。
遊戲中的“豹”I是以1965年第一批入役的基本型為原型設計,而CC“獅”則是在豹1A3的基礎上開發的一種更具效費比的外貿型坦克。豹1A3相比基礎型最大的區別在於換用了新式的焊接炮塔,增加了內部容積;炮盾採用間隙裝甲,其中填充有低密度材料用來提升抗破效能。CC“獅”相比豹1A3則重點改善了動力系統對熱帶環境的適應性,並將一些部件替換為結構簡單且價格低廉的同類產品。
▲ 豹1基礎型與豹1A3的對比
在遊戲中,“豹”I和CC“獅”的炮塔防護差異明顯:“豹”I的炮塔正面為52毫米,兩側“臉頰”60毫米,並擁有算作間隙裝甲的65毫米炮盾,邊緣與炮塔結構有部分重疊;CC“獅”的炮塔正面則加強至100毫米,兩側“臉頰”90毫米,同樣算作間隙裝甲的炮盾呈現特殊的多邊體構造,左右兩側210毫米,上下兩側155毫米,算上50~60度不等的傾斜角度,對AP等效在270毫米以上,對HEAT等效更是高達310毫米以上。
▲ CC獅的炮塔(炮盾)防護示意
▲ 炮盾以外的區域相當脆弱
憑藉這一張“鐵面”,CC“獅”獲得了在危機四伏的前線賣頭的資本,複雜的裝甲結構甚至有機率攔下X級自行反坦克炮的金幣彈,這無疑比“見光死”的“豹”I要強上不少。但能賣頭並不等於死賣頭,未被炮盾覆蓋的區域仍是明顯的弱點。CC“獅”和“豹”I有著相同的1850點生命值,車體的防護水平與模組分佈也基本一致,由於作戰範圍更靠近前線,實戰中最好儘量隱藏車體,避免車首一側的彈藥架被大管子或彈夾車連續命中發生殉爆。
▲ 豹1與CC獅車體的防護水平及模組佈局基本一致
可見位於車體前部的彈藥架模組
“豹”I和CC“獅”都裝備一門420點單發損傷的105毫米火炮,輸出方式卻大相徑庭。“豹”I的這門L7A3擁有極為優秀的精度與炮控,雙APCR的配置飛行速度也非常出色,就算沒有配件加持也能做到“指哪打哪”,非常適合中遠距離黑槍狙擊。CC“獅”的炮彈換成為速度更低的AP/APCR組合,炮控更是沒有繼承“豹”I的半點樣子——其三擴係數、縮圈時間都直逼重坦水準,嚴重限制了發揮,唯有0.32米的基礎精度能夠勉強撐起檯面。為了拯救輸出手感,除垂穩之外,通常還得配上瞄具或者通風。
▲ CC獅與豹1的炮彈引數對比
CC“獅”在4發容量的彈鼓裡,前3發的機制是和其他I系中坦一樣的“反向彈鼓”,餘彈越多,裝填越快,若是始終保持以第三發彈射擊,裝填時間能夠壓到7.67秒,DPM直接竄到中坦裡頂尖的3285點;最後一發炮彈則需要20.13秒裝填,除非有把握收掉對手,或是在陷入絕境時的“光榮彈”——非必要,不發射!CC“獅”的短裝填時間長達4.5秒,並不能像常規彈夾車一樣玩爆發。相比之下,“豹”I的輸出方式就更加傳統——每8.92秒造成420點損傷,不過只要選好黑槍位,也足以給敵人輸出成噸損傷!
▲ 豹1,CC獅與PM40/65的火炮對比
CC“獅”和“豹”I擁有相同的履帶適應性,以及同為20馬力/噸上下的單位功率,機動上最明顯的差距就是最大前進/倒車極速:CC“獅”為每小時60/15千米,“豹”I則為每小時70/23千米,作為支援向的中坦,搶點並非職責所在,前進速度的差距倒還可以接受,不過倒車速度高達8點的差值時常會讓CC“獅”陷入“倒不回來”的危險境地,在分秒必爭的頂級房這往往就是生與死的區別,在走位上要提前規劃好撤退路徑,在裝備上則建議選擇渦輪來改善這一情況。
▲ 兩者的機動對比
CC“獅”和“豹”I的靜止隱蔽半斤八兩,都在14%上下,在頂級中坦裡算是中等偏下的水平,乘員學滿隱蔽技能,再配合塗裝後的隱蔽有有30%出頭,實戰中還是要謹記“草後15米原則”。“豹”I有著410米的基礎觀察範圍,偶爾可以帶上高光甚至炮隊做做視野;CC“獅”的觀察範圍縮小到了400米,但由於炮控上的硬傷,通常不會用寶貴的裝備欄位來加強視野。較為常見的是通風+垂穩+渦輪的通用配裝,在對面大管子較少時,也可以把渦輪換成瞄具(或橙火控)。
▲ CC獅的戰地升級以減小擴圈、減小瞄準圈、
加快瞄準速度為原則進行選擇即可
▲ 豹I的戰地升級可以考慮增加隱蔽,增加射速
總的來說,師出同門的CC“獅”和“豹”I因為不同的引數設定讓他們的玩法有了顯著的不同。如果說“豹”I是個專職的狙擊手,那CC“獅”更像是一位精貴的多面手。雖然要用上不少高階配件才能讓它的作戰潛力得到充分釋放,但它展現出的極高上限會讓您的這筆投資物超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