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三國殺武將姜維陣亡配音。
武將定位上,姜維屬於偏進攻型武將,極端劣勢下(手牌被用光或者拆光),可以在自己回合發動覺醒技能(前提是能活到自己回合):回覆1血或者不回血摸兩牌,然後獲得強大控場技能“觀星”(武將諸葛亮的吃飯技能)。
所以三國殺的姜維和歷史上的姜維契合度還是很高的,能在絕境下爆發巨大潛能。
從劉備棄草鞋創業開始,到三足鼎立而後孔明數次北伐,再到姜維輔佐劉禪還硬著頭皮頂魏晉,整個蜀漢都散發出一股“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氣節,確實可歌可泣。
姜維本人人品志氣忠心都沒得說,做到了他能做的一切,但畢竟還是能力有限,季漢內部也沒有能幫助到他的政治家和戰略家(陳祉死前幫了他一段時間,死後幾乎都想扳倒他),對手欺負王經、司馬望這種還行,遇到鄧艾、鍾會這種軍事max政治同等低能但有司馬家撐腰曹魏龐大底蘊的那隻能盡人事聽天命了。
季漢滅亡姜維當然有鍋,但並不能苛責姜維太多。身為降將,臨近死局還能想出勾引鍾會叛變倒打一耙重新復國的縱觀歷史也沒多少了。
後三國時期,最喜歡姜維。不為別的,在最絕望、無力迴天的時候仍能堅持自己的信念理想,一往無前至死不渝。這份信念和堅持到今天仍讓人覺得欽佩戰慄。況且他靠一人之力差點就成功了啊,真的就差了一點點。堪稱人傑!!
這個集劉備之志,諸葛之智,關張之義,趙雲之膽的男人,九伐中原,走的比諸葛更加艱難,也更加孤單,但那份執著和決絕卻從不亞於任何人。這種孤膽英雄,放眼整個三國也是寥寥無幾。姜維不死,漢不亡。
可惜姜伯約生不逢時,但豈能以成敗論英雄,真英雄應看本色! 不以時艱,不以地險,不以人妖而仍舊不懼,不更其志,不移其心,不遮其才,不隱其輝者,可謂真英雄也,伯約足稱之!
鄧艾最憋屈的是明明立眾塢堡為隴右開數十年後之存生恤靈,卻在當時當地反而落下惡名,以致沒良心的司馬昭偵知後開心地盡夷其家?
鄧艾若泉下有知,大概會想起西門豹那句今日看來甚是政治不正確、實際上卻依然經常成立的名言吧:民可以樂成,不可以慮始。
蜀漢不止姜維,凡是投降蜀漢的降將基本都是死心塌地,比如黃權,比如王平。
先降漢,伐魏,再降魏,汙魏臣,再反魏謀逆。在那個時代可是一條無比孤獨的道路,姜維的所作所為完全不在意自己的聲名和道德。
司馬炎看著自己那個傻兒子,估計是盼星星盼月亮一樣,盼著能有一個像諸葛亮、姜維這麼有能力又忠心的臣子可以託孤。
我乃蜀漢終結者。一一一鄧艾
先讓你得意這幾天,這仇我記下了。一一鍾會
丞相所教,維,銘記於心。一一一姜維
魏、蜀漢兩國實力實在相差巨大,蜀漢要想有翻盤的機會,必須每戰都以一當五甚至更多,蜀國輸不起,一場也不行。
所以姜維每次的行動都像是一場賭博,只關乎結果輸贏,傷亡多少都已經無關緊要了,結果就是鄧艾贏了。認可鄧艾在戰略層面的考慮要高於姜維,畢竟他會種田,但其他各方面綜合能力,更偏向姜維,而且這樣無畏的理想主義者真的少見啊,或許這就是許多人嚮往季漢的原因吧!
季漢投降時姜維已經六十幾歲了,說難聽點也沒幾年命了,他如果選擇安安穩穩過完那幾年,不去想為漢翻盤的事,曹魏大機率不會為難他的,可他還是選擇忠於理想、忠於大漢,不惜冒生命危險做最後一搏。“我計不成,乃天命也”感覺是姜維發出這一聲嘆息後被處死,季漢才徹底傾覆的。。。
鄧艾的悲劇是個人悲劇,像他這樣含冤負屈的英才也不少,但姜維身後是季漢這樣一段史詩的悲劇……所以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季漢的文化影響力遠高於晉吧……
鄧艾偷襲成功就跟魏延子午谷奇謀成功機率是一樣的。孔明和姜維都不覺得這樣能成功。但是眼瞅著不敢讓自己人去試,別人試了,還成功了。不過一個打國都,直接能威脅皇帝,一個只能打陪都,能吸引一大波支援。
歷來都是兵行險著,出奇制勝,沒有如果,只有結果。鄧艾有膽識,有謀略,取得了勝利,也算是當之無愧的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