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憶禾溪
編輯 | 憶禾溪
前言
以前經常在電視中看到外國人手持刀叉,姿勢優美的坐在西餐廳。
享受著桌上那份精美的牛排,用刀切下一小塊肉送進嘴巴里,光是看咀嚼的樣子都足夠誘人。
等到自己經濟條件允許後,進入西餐廳,點了一份牛排,靜靜的等待美食上桌。
學著歐美人的樣子吃起了牛排,但是味道怎麼和想象中的差別那麼大,根本沒感覺這是在享受美食,可能骨子裡就是“山豬吃不來細糠”,實在吃不慣。
中國美食博大精深,透過煎炒烹炸能製作出各種不同的美味,總有一款能滿足味蕾。
尤其是炒菜,是家庭餐桌必不可少的烹飪方式,那才叫個色香味俱全。
但是炒菜這種方式只在中國流行,歐美人從來都不炒菜,還有一位美國教授,竟然評價中國用炒菜就是生活在原始時代!這話實在不能忍!
飲食的發展歷程
我們的祖先早就脫離了原始社會,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如今我們已經發展的非常繁榮。
我們入口的食物大都是熟食居多,民以食為天,中國人民看到任何食材,都可以製作成為一道美食。
烹飪方式更是多種多樣,可能同樣的食材,挑選出三位會做飯的廚子,就能做出三道完全不同風格的美食,這就是中華美食出彩的地方。
最開始,中國大地上並沒有這麼多美味,是透過一步步的文明發展,食物才衍生成為現如今的模樣。
在遙遠的舊石器時代,這時中國最早開始有人類出現,有著眾多部落,人類大多生活在各個部落裡。
這個時代吃的東西主要來自於大自然的贈予,就是自然界有啥人類就吃啥。
此時期的人類獲取食物的途徑還是以狩獵為主,用的的工具大多是石頭和木棒,用來捉魚捕蝦,也會摘採野果來果腹。
這時候的人類吃的食物那才叫個原汁原味,沒有任何佐料,也沒有任何烹飪手法,這便是中國的原始時代。
後來經過數萬年的發展進化,人類的生活發生巨大改變,人類變成了更高階的動物,全世界都形成了以“人”為中心,進而開展的所有活動。
食物的型別也變得更多樣化,人們大量種植農作物、養殖家畜。
自此之後,原始時代的狩獵模式幾乎被取代,只有極少部分人會將狩獵當做樂趣,適當玩樂而已。
食物也不再是單一的原汁原味,而是經過烤制、炒制、燉煮等方式來製作,製作過程中新增各種佐料以達到色香味俱全的目的。
其實我們現在吃的食物,大多是以炒菜居多,因為炒菜這種方法,比較家常,不需要太多技巧。
主要原因還是因為炒製出來的菜,大家在吃的時候更香,更加下飯,也有人認為炒菜的過程是一種享受。
將食物倒入鍋中,聽著那滋滋冒油的聲音,在經過鏟子的翻動,噼裡啪啦的聲音,就像是一場美輪美奐的表演,視覺和聽覺都得到了極大滿足。
有一個現象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到,炒菜在中國非常受歡迎,但是在歐美地區,幾乎都不炒菜,這種文化差異讓人感到很疑惑。
最讓人詫異的是,一位美國教授竟然公開發表言論:中國的炒菜文化是還原了原始時代的生活方式。
這話說的未免太牽強了吧,那麼在西方餐飲文化中,喜愛吃那些半生不熟的肉製品,又該作何解釋呢?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這就要說到中西方的餐飲文化之間存在差異的地方,首先就是飲食觀念的差別。
西方國家生活的人認為吃飯是為了健康的吃飽,至於飯菜的口味看得沒有那麼重要。
只要可以營養均衡的吃飽,達到果腹的目的就行了。
所以在西方人的餐桌上,經常會見到生冷食物,帶血絲的牛排,加冰的飲料,都是西方餐桌上常見食物。
在吃的方面,西方更注重極簡,大塊肉、整隻雞都會出現在歐美人的餐桌上。
他們的冰箱裡,快餐食品居多,罐頭、火腿等,雖然在我們的觀念裡會認為這些東西是垃圾食品,但在歐美人的思維想法中,這些快餐可是美味佳餚。
他們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愛甜品,牛排搭配甜品,飲料也會搭配甜品,西方人認為這樣才能達到營養均衡,補充身體所需的各種營養成分。
反之對比中國的餐飲文化中,對飯菜的觀念以感性居多,更看重食物的味道,吃著香不香是中國人比較看重的,食物的營養成分只能淪為後者。
中國人之間見面的打招呼方式就是“吃了沒”,就足以說明“吃”在中國的地位非常高。
團圓飯、聚會宴請都是中國餐桌上常見得到情感表達,對比西方的AA制結賬方式,在我們中國是不能被接受的。
我們吃飯不管是在自己家裡,還是請客吃飯,採用的都是美味共享的處理方式,終極目的就是突出一個“合”字。
主人總會顧及到客人的口味,來遵循客人的意見,之後等餐品上桌後一同享受桌上的所有美食。
所以在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中,西餐最看重的是食物本身的營養成分,講究以個人為主,自顧自的吃盤中食物。
而中餐最注重是色、香、味俱全的食物特點,透過食物來達到“天人合一”的目的。
說完了中西方餐飲文化差異後,歐美人為什麼不炒菜,這個答案就迎刃而解了。
歐美人的食物特色
西方人認為對食物採用簡單的烹飪方法,才能最大限度的保留食物本身的營養價值。
他們就不會採用多步驟的炒制方法。
會覺得爆炒的過程中,食物的營養價值就會被破壞,這樣便不能透過食物吸收營養,為什麼西方人的體格比較高大,也是從小營養攝取均衡的結果。
很多的歐美國家氣溫偏低,長期在這種環境下生活,食物的溫差也是需要考慮在內的。
而炒菜只有熱著吃的時候最美味,一旦放涼之後味道就會大打折扣。
在溫度較低的西方國家,炒菜的溫度儲存時間太短了,可能還沒等人上桌吃飯,菜就已經涼了,味道自然就很差。
反之,只要不採用爆炒的方式,使用燉、煮、烤就不用擔心食物涼了會影響口感,所以沙拉也是西方餐桌的主要菜品之一。
西方人買食材大多是半成品,買回家裡只需要簡單加工,就可以食用,無形之中減輕了時間的壓力,從而一直被西方人所提倡。
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國家主產物不同,中國一直都是農業大國,很多人都以種植農作物為生。
西方國家因為當地環境,更適合生產養殖業,這就導致兩個地區的食材有很大區別。
中國的蔬菜瓜果應有盡有,雖然也不乏肉類,中國人做飯風格就是肉和菜搭配,爆炒之後就是一道美食。
西方人吃的牛羊肉居多,雖然他們也吃菜,但是沒有中國人這麼注重菜品研究,吃法相對來說就單一不少。
從西方的歷史傳承中也能得出,他們對炒菜並不熱衷,甚至不太能接受。
中國美食特點
但是在現代中國社會中,隨著大家的經濟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國人在吃的方面也變得有所講究,而不像以前那麼隨性而為。
每個地區都有適合自己的地方特色,中國這麼大,美食自然是數不勝數。
就像我們的首都北京,當地的特色北京烤鴨絕對首當其衝。
皮酥肉嫩,配著捲餅蘸著醬,那叫一個回味無窮。
與北京相鄰的天津,最出名的便是天津麻花和狗不理包子,雖然這兩種只是特色小吃,但是仍然會抓住很多人的胃口。
再說到上海,上海當地人的口味比較清淡,大多保留食物本身的味道,上海生煎包絕對稱得上是一絕。
說到重慶,火鍋絕對是首當其衝的當地特色,當地人無辣不歡,搭配各種菜品進行涮鍋,非常受人們歡迎。
之前有位外國友人來到中國,被中國的美食深深吸引,揚言說要用幾個月的時間吃遍中國美食,可是過去了一年時間,他仍然待在一個省裡,原因是省內的美食還沒吃完呢!
這也從另一方面表明了中國美食有多豐富,在吃的方面,任何國家的人都得對中國豎起大拇指。
雖然生活條件改善了,大家去外面吃飯的頻率也比較高,但是為了身體健康,還是儘量吃家裡的飯吧。
說這話的原因是因為現在曝光的很多餐館,廚房衛生條件都令人感到作嘔。
長期吃餐館裡重油重鹽的飯菜對身體健康是一種損害,想要改善伙食可以偶爾去餐館裡吃一頓即可。
結語
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樂意接受中國美食,開在海外的中國餐館生意都非常火爆。
說明中國的餐飲文化正在向全世界傳播,實現全球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