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童到底能不能進女廁?近年來,因家長帶異性兒童隨意進入廁所、浴室、更衣室等場所而引發爭議的現象屢見不鮮,這一行為並不利於孩子樹立正確的性別意識,也會侵犯其他使用者的隱私,尷尬之餘還會陷入道德困境。
為此,在今年上海兩會上,市政協委員張玉霞提交了一份《關於改善兒童進入異性專用場所現狀的建議》,建議明確兒童進入異性場所的年齡限制,制定各類公共場所中無性別空間的國家標準,完善公共設施配備。
“無性別空間”這個概念,很多人或許還不太熟悉,但一提到“第三衛生間”,就容易理解了。所謂“第三衛生間”,就是不分男女的中性衛生間,可供家庭使用,方便家庭成員陪護小孩、老人或殘疾人。第三衛生間,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無性別空間。
2019年8月28日,北京,地鐵五棵松第三衛生間內景。視覺中國 資料圖
2016年住建部修訂的《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要求,城市中的一類固定式公共廁所,二級及以上醫院的公共廁所,商業區、重要公共設施及重要交通客運設施區域的活動式公共廁所,均應設定第三衛生間。
但在現實中,第三衛生間的配備和使用狀況均難言讓人滿意,“媽媽帶男童進女廁,其他女性不滿甚至產生衝突”,類似新聞屢屢引發熱議。異性家長帶孩子“方便”卻不方便,成為社會痛點,這背後,其實就有第三衛生間不足的問題。
無論是站在關愛兒童健康成長,還是建設兒童友好城市的角度看,關注“無性別空間”議題、推進無性別空間建設,都是很有必要的。今年的上海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就明確提出,“建設兒童友好城市,推進公共空間適兒化改造”。
上海的第三衛生間建設起步較早。2014年,上海開始試點第三衛生間;2022年《上海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條例》提出,對於在大型商場、文化體育場館、旅遊景點、公園等人流密集場所新建、改建公共廁所的,要求設定第三衛生間。目前,上海配建有第三衛生間的環衛公廁達到700餘座。
第三衛生間建設,在制度設計上,也始終與建設兒童友好城市這一目標相關聯。去年9月實施的《上海市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提出“加強公共場所母嬰室、第三衛生間嬰幼兒護理設施等母嬰設施標準化規劃化建設”。城市多一些母嬰室、第三衛生間,寶寶和寶媽們就會多一分安心。
緩解“媽媽帶男童進女廁”尷尬,除了要繼續推進無性別空間建設,盤活存量,還應如張玉霞所建議的,在完善法律法規、制定相關標準,設定淺顯易懂的指引標識,家校聯合開展性別教育等方面下功夫。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凝心聚力、久久為功。
對於公共空間適兒化的改造,對於無性別空間的關注,都旨在關照公共空間中“人的權利”。從細節出發,讓公共設施更人性化,我們的城市也就能讓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