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頭:孩子經常會做一些讓父母頭痛的事
作為父母,我們常常會為孩子的某些行為感到困擾。比如,孩子老是頂嘴,不聽我們的勸告,我們就會覺得他是一個問題孩子。或者孩子過於調皮搗蛋,不按規矩行事,我們也會 他們沒有自制力。
其實,這些所謂的“問題”,都源自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本能需求。我們作為父母,應該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原因,而不是簡單地加以否定或懲罰。
第一件事:小明頂嘴,母親感到困擾
一天,小明的母親找來小明的好朋友小紅的母親,滿臉疲色地對她訴說著自己的煩心事。她說小明最近變得愈發頂嘴和反叛,不管她說什麼,小明都要表示不同意見,甚至公開跟她對著幹。
她感到既心累,又無可奈何。小紅的母親聽完微笑著說,其實孩子頂嘴是很正常的事情。這表示小明有自己獨特的想法,也在學習獨立思考和建立個性。
作為母親,她不應該要求小明必須百依百順,而要學會平等地聆聽和交流。小明的母親聽完好朋友的建議,陷入了深思。她意識到自己可能過於苛求小明必須完全聽話,而忽略了他正在成長的需要。
她決心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與小明建立更平等開放的關係。
第二件事:小君引起母親注意
那天夜裡,小君的母親需要趕一份很重要的工作報告。她坐在電腦前埋頭工作,手指飛快地在鍵盤上跳動。小君在一旁看著,想引起母親的注意,就不停地說話試圖吸引她的目光。
“媽媽,看我畫的畫!媽媽,陪我玩遊戲嘛!”但母親只是心不在焉地應付了幾句,繼續專注於工作。小君有些洩氣,走過來認真地看著母親說:“媽媽,你不要敷衍我。
”這句話停下了母親的手,她意識到自己因為太忙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她放下工作,把小君抱在懷裡,耐心地聆聽他說的每一件“大事”,並給予讚美。小君開心地笑了,母親也感到心裡暖暖的。
第三件事:小智被罰,不敢告訴母親
那天,小智在語文課上心不在焉,被老師發現他在桌子底下玩小物品,就讓小智站起來在教室外面罰站,整整一個課時。小智站在教室門外,內心萬分委屈和難過。
他既害怕被同學看見,又擔心放學後母親會責罰他。時間在他看來過得格外慢,整個世界彷彿都與他隔絕。放學後,小智立刻低下頭走路,生怕母親看出端倪。
進了家門他也不敢跟母親說發生的事,只是悶頭吃了幾口飯就躲進房間。他擔心一旦告訴母親,她會狠狠責罵自己,還可能打他。如果母親能夠體諒他的感受,給他支援而不是懲罰,小智就會覺得她是自己最堅強的後盾。但現在,這層窗戶紙還未戳破,小智選擇了隱瞞。
第四件事:林林打了母親一拳
那天,林林和母親在火車上發生了不快的事。林林興奮地在座位上跳來跳去,母親低聲提醒他不要打擾其他乘客,但林林不僅毫不在意,還故意叫嚷得更大聲。
母親忍無可忍,打了林林一巴掌。沒想到林林竟然立刻回過頭來,對母親的手臂就是一拳!母親看見這一幕大怒,正要嚴厲懲罰林林,這時林林父親上前將林林抱在懷裡。
林林撲進父親懷裡痛哭起來,父親輕聲安撫著他。林林這樣的行為,其實源自他對母親的依賴和信任。他相信母親一定會包容自己偶爾的錯誤,所以才對她發脾氣以宣洩內心的不滿。
作為父母,在孩子需要發洩時,我們不應責罵壓抑,而要設身處地地給他一個可以暫時宣洩的港灣。
第五件事:小宇的玩耍慾望
每當放學後,小宇總是迫不及待地跑向社群的兒童樂園。那裡對他來說就像遊戲天堂一般。他會爬上高高的攀爬架,興奮地從滑梯上滑下來,在鞦韆上盪來盪去,玩個不停。
小宇全身心地投入在玩耍中,臉上洋溢著純真的快樂。然而,每當媽媽出現在樂園門口,大聲催他回家做作業時,小宇的表情就會黯淡下來。他不情不願地跟著媽媽離開,步履也變得沉重起來。
小宇強烈的玩耍慾望,正源於孩子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這個年紀的孩子渴望探索周圍的一切,玩樂活動正提供了認知世界和訓練能力的最佳方式。作為父母,我們不應過分限制孩子的天性,而要讓他們盡情地玩耍、獲得快樂的童年。
用智慧理解孩子行為背後需求
看似搗蛋任性的孩子,其實內心都有成長的需求。作為父母,我們不應該用成人的眼光苛求孩子百依百順,而要用智慧去理解每一個孩子特有的需求。
只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我們才能給予他們適時的幫助和引導。當孩子的需求和天性都得到滿足時,他們才會健康快樂地成長。這正是我們作為家長應該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