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約:8437 字
閱讀時間約:10 分鐘
本文章節:
01、母親咄咄逼人的語氣,令他感到煩躁
02、他不斷壓抑自己,反而容易情緒大爆發
03、從小不願表達自己,背後有不少心理創傷
圖片為AI生成
最近,我們持續分享患者明偉的康復經歷。他是一名大學生,從初中開始患病,被上海的精神科專家診斷為雙相障礙,懷疑有精神分裂症,還曾經燒炭自殺。另一位權威的精神科專家則認為他有艾斯伯格綜合徵。
在前期的臨床精準化心理干預中,我指導他快速減藥,藥物基本停掉了。除了引發了一定的失眠、作息紊亂之外,沒有出現其它的不良反應。
創傷修復師Lucy則利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TPMIH),深入到明偉的內隱記憶層面,修復了多個症狀背後的疊加性心理創傷。明偉父母明顯感覺到兒子變得更開朗、敏捷了,跟父母的親子關係也有所改善。
今天這篇文章,繼續分享明偉接受臨床精準化心理干預的最後階段。
01、母親咄咄逼人的語氣,令他感到煩躁
上一篇案例文章說到,創傷修復師Lucy修復了明偉母親對兒子帶來的不少疊加性心理創傷,兩人的親子關係有所緩解。
但很快,明偉說跟母親相處時還是不舒服,尤其是一聽到母親情緒激動、咄咄逼人的語氣時,他心裡非常煩躁。
Lucy利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TPMIH)處理這個問題,在明偉的內隱記憶層面找到了4個相關的心理創傷事件。
第一個心理創傷事件發生在明偉6、7歲的時候。明偉的父母經常吵架,每一次明偉母親都會激動得大吼大叫,聲音非常尖銳,明偉聽了覺得非常壓抑、難過。
第二個心理創傷事件也發生在那個時期。有一次,父母帶著明偉駕車出行。他父親開著車,母親卻突然提高音調,跟父親吵了起來。
父親在盛怒之下,朝明偉母親身上吐口水,還打了她一下。明偉在後排看得又害怕又難過,覺得父親還在開車,這樣特別危險。
在那個時候,明偉就形成一個認知:只要母親講話時突然提高聲調,那肯定沒什麼好事。
這兩個心理創傷比較大,Lucy想了很多辦法都難以徹底修復,她只好先做初步的處理,讓明偉對母親的聲音相對不那麼敏感。
第三個心理創傷事件就是上一篇文章提過的,明偉申請去加拿大留學,要參加線上面試。明偉母親突然非常著急,非常大聲地在旁邊說話。
明偉讓母親出去,但母親壓根不放在心上。明偉心煩意亂,滿腦子都是母親的說話聲,沒法集中注意力,最後面試失敗了。
第四個心理創傷事件發生在明偉18歲時,他在加拿大留學,跟父母的親子關係非常惡劣。他一度想與父母斷絕關係,打電話讓母親把他的所有資料寄到加拿大給他。
可想而知,明偉母親的情緒大爆發了。她在電話裡衝著明偉大喊大叫,尖銳的聲音對明偉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傷害。Lucy費了好大的勁兒,才對這個心理創傷事件進行了基本的修復。
而且,Lucy明顯感覺到明偉說的話有所保留,在深度催眠的狀態下仍在壓抑自己的情緒。比如Lucy問他父母在車上為何吵架?母親在他面試時說了什麼?他都不願意說,只說這涉及父母的隱私,他覺得要尊重父母。
Lucy雖然能夠理解這種說法,但這意味著明偉在深度催眠中還帶有一定批判性思維,這會對臨床精準化心理干預的效果有所影響。
第二天,我問明偉這件事。他有點不好意思,說自己確實一直在壓抑真實的情緒,有一些事實涉及家醜,他不想說出來。
其實我也能夠理解明偉的行為,這是他對父母的尊重。但我也引導他意識到,他父母未必不願意暴露所謂的家醜,他們更希望明偉能獲得更好的療效。
我會跟他父母溝通,如果父母不介意暴露隱私的話,我希望明偉能夠放下這種顧慮,更坦誠地接受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明偉同意了。
果然,明偉父母聽了以後,表示並不介意讓Lucy與我知道他們家庭中的一些事情。他們也希望明偉放下心理負擔,真正地敞開心扉。
不過,明偉父親私下告訴我,他也難以忍受妻子這種尖銳的聲音,每次聽到也會特別煩躁。“這10年來,我每年都會摔壞6、7部手機,就是因為在電話裡聽到他媽媽那種聲音,我就受不了!”
尤其在上面第2個心理創傷事件中,他開著車,妻子卻用尖銳的聲音指責他,他當時甚至想狠狠地撞到牆上去。還好他及時恢復了理性,才沒有發生悲劇。
至於明偉在加拿大留學時為何想要與父母斷絕關係,明偉父親說有部分原因是當時他們夫妻倆經常吵架,甚至都談到離婚了。明偉知道以後非常生氣,說要與父母斷絕關係。
明偉父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趕緊出國去找兒子。但明偉就是不見他們,還把住處的東西砸得稀巴爛,鄰居擔心他發生意外,趕緊報了警。明偉被緊急送往了醫院,還住了7天院。
後來明偉回國,在家裡住了大約不到1個月就呆不下去了,一個人在外租房子住,不願意與父母待在一起。他特別孤獨壓抑,在公寓裡燒炭自殺,還好有人及時報了警,才救了他一命。明偉父親想到這件事,心裡就非常難受。
明偉跟父母之間的親子問題很多,明偉父母之間的問題也很多,他們的家庭系統真的非常惡劣。
明偉母親聽我說了兒子的心理創傷事件,還有丈夫對她“尖銳聲音”的感覺,她也很後悔。
其實她跟丈夫、兒子之間的衝突,緣由往往都是一些小事,卻經常升級到很大的矛盾,她情緒上來了,音調也上去了。她從沒意識到原來丈夫和兒子這麼討厭這種聲音。
她答應我,會盡量控制自己的聲音,跟家人溝通時盡力保持耐心,用更加細膩和溫柔的方式去處理。
另外,我發現明偉每次前來進行接受臨床精準化心理干預之前,會服用一種提高注意力的藥物。我向明偉及父母解釋這種藥物的利弊。雖然能暫時提高注意力,但也可能會掩蓋掉明偉注意力難以集中的問題,以及背後的病理性記憶事件。
我建議他停止服用這種藥物,他們都同意了。
還有一件事值得一提。明偉父親有一次很有感觸,他說,以前他覺得這世上都是壞人,每個人都很陰暗。但現在,他看到孩子在不斷變好,認知變得更理性、積極,他也受到一些正面的影響,意識到社會上還是有不少好人的。
我聽了,我也很有感觸。明偉父親也是抑鬱症患者,而且也有敏感多疑的偏執型人格傾向。但他很愛兒子,明偉在走向康復的過程中,他的很多言行舉止療愈了他父親,令他父親的人格異常得以改善。
患病的孩子在康復,他們的父母也不斷得到療愈和提升,這是令人非常欣慰的事。
02、他不斷壓抑自己,反而容易情緒大爆發
2020年5月,明偉的臨床精準化心理干預仍在進行。
在之前的心理干預中,Lucy發現明偉經常壓抑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可一旦壓抑到一定的程度時,他就會突然情緒大爆發,出現一些不理性的過激行為,還可能會引發不良的後果。
這個問題如果不處理的話,後續很可能會出現極大的風險和隱患,明偉也很認同。Lucy利用深度催眠進入他的內隱記憶後,發現在這個問題背後有多個心理創傷。
第一個的發生時間非常早,在明偉幼兒園時期,他在外顯記憶層面早就不記得了。
那時他跟爺爺一起住。雖然父母都說爺爺脾氣暴躁,但在他心目中,爺爺明明非常儒雅、耐心、有修養,不會像父母那樣動不動就罵他。
不知不覺間,明偉對爺爺很崇拜,希望自己成為爺爺那樣的人。但他又看看現實中的自己,覺得自己差太遠了,心裡很自卑。
Lucy修復了這個心理創傷,引導明偉意識到幼兒園的他和爺爺之間的差距。
他爺爺年輕時脾氣暴躁,這應該是真的。但經過那麼多年的人生閱歷和感悟之後,爺爺對很多事情已經能夠理性對待了,自然變得更加耐心和溫和。而且老人跟孩子隔代親,他對待孫子會有更大包容度。
但明偉那時候才是個幼兒園的孩子,他達不到爺爺的耐心、儒雅、有修養,那太正常了。但他可以不斷努力提升自己,拓寬認知邊界,理性而深入地理解身邊的人和事,那他可能會比爺爺更早地成為一個儒雅、有素質的人。
第二個心理創傷事件比較大,是明偉在初中時跟一名“官二代”同學發生的矛盾。
當時他的一位朋友找他抱怨,說被一個同學欺負了。明偉挺身而出,想為朋友打抱不平,去找那個同學理論,結果2個人發生了衝突,鬧到老師都知道了。
這個同學是當地一名政府高官的侄孫,可能出於這個原因,老師一上來就訓斥明偉無理取鬧。明偉很難過,有種無力感,也沒有為自己辯護,而是沉默,“從我記事開始,每次我遇到一些麻煩,我爸媽都不會站在我這一邊保護我”。
前面講過,就是在這件事情發生後,明偉自我封閉,拒絕上學。後來他的班主任上門請求他回學校,他情緒非常激動,把自己鎖在房間裡。
第三個心理創傷事件發生在他出國留學時。當時,他有一名舍友家庭非常富裕,但個人素質比較低,經常誇誇其談,明偉很討厭他。
有一次兩人發生語言衝突,那個同學拿出一疊美金甩到明偉臉上,挑釁他。明偉非常憤怒,覺得特別屈辱,但他忍著,作出比較平靜的樣子,把錢收拾好還給同學。
那個同學可能也意識到自己過分了,試圖討好明偉,給他遞煙。明偉拒絕了,同學還是把煙塞了過來,甚至想給他點上。這下明偉忍不住了,情緒大爆發,對同學破口大罵。
這個同學也被惹毛了,不斷挑釁明偉,明偉在憤怒之下把這位同學打了一頓,導致對方面部受傷。這個事情被捅到了學校那裡,明偉被開除了。明偉其實很後悔,意識到是自己沒控制好情緒。
Lucy修復了這個心理創傷,並引導明偉要學會提升自己。那個同學確實有問題,但明偉要學會理性面對這種人,用正確的方法表達自己的不滿,處理人際衝突,而不是一開始強行壓抑自己的憤怒,隨之又爆發。
明偉被開除後就轉學了,但很快又遇到煩惱。他看到一個男生欺負一個女同學,他看不過去,出手相助,把男生趕走了。結果這女生喜歡上他了。
明偉心裡不喜歡這名女生,但他又不明確表明態度。女生約他、討好他,他覺得很煩,但又不知道怎麼拒絕。這反而讓女生覺得有希望,對他窮追不捨。
他覺得很煩,打電話問父親該怎麼辦,明偉聽取了他父親的建議,但父親的建議不但沒有奏效,反而導致女生更加糾纏他了。從那時候開始,明偉大約有6、7年不跟父親說話。
第四個心理創傷事件也是人際間的衝突。明偉留學的時候,狀態時好時壞,好的時候表現非常積極,待人熱情,學校裡不少女生喜歡他,對他很好。
沒想到,這引起了明偉一名室友的嫉妒。每次明偉在宿舍分享一些趣事的時候,室友就挖苦他。明偉又採取了隱忍,明明心裡不快,但表面裝作一點事都沒有。
後來,這位室友做得更過分了,在一次考試之前故意給明偉製造麻煩。明偉情緒大爆發了,他衝進房間,把室友暴揍了20分鐘。室友被打懵了,非常恐懼,一句話都不敢說。
明偉用力很猛,手都打骨裂了。不過,他當時其實仍有一定的理性,雖然非常用力,但避開了室友的要害部位。
明偉冷靜下來後,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極端了,不該打人。他很後悔,鼓起勇氣向該室友道歉,沒想到室友更加變本加厲地嘲諷他,後來又對他造成了很多疊加性心理創傷,他的心理狀態進一步下滑。
上面幾個創傷暴露了明偉在人際關係中的弱點——遇到不滿的事情先是忍讓,不表達自己的想法,結果強烈的負性情緒不斷累積,最後突然爆發出來,失去理性,反而導致了更嚴重的後果。
Lucy修復了上面的心理創傷後,引導明偉如何更好地處理類似的事件,教他一些在緊急情況下快速調整情緒,恢復理性的方法。
第二天,我進一步教明偉更多的人際交往技巧。
我們在這個社會上會遇到各種型別的人,要學會分別怎麼跟他們打交道,遇到衝突時,要用合適的方式表達自己,別總是忍,而要有智慧地化解。如果實在化解不了,那就先接受,然後努力提升自己,儘快到更好的環境去,遠離一些所謂的“垃圾人”。
這些知識老師不會教他,他父母也沒有意識積極引導他,但對每一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我還自我開放,跟他分析我讀高中的時候也跟同學發生過劇烈衝突,遭受過校園欺凌,我當時是怎麼化悲憤為動力,最後考上重點大學的。
明偉偷偷告訴我,其實跟同學、室友發生了那麼多衝突之後,他開始吸食大麻來緩解心理壓力。這在加拿大是合法的,但是回到國內後,他不敢跟人說,怕別人以為他吸毒。
我告訴他,如果他後續再出國留學,不能再用這種方式解壓,否則很容易真的發展為吸冰毒,K粉。趁現在他還在國內,他要有意識地尋找健康的、他喜歡的積極解壓方式,比如他當時堅持健身就很好。
我把上面的心理創傷事件一一告訴了明偉父親。他父親說,其實明偉也是個暴脾氣,容易衝動,從小性格就這樣。他很擔心這種性格以後會導致兒子吃虧。
我跟他解釋,大眾傳統上認為性格是很難改變的,但其實從精準精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某種性格特點的背後也是相應的病理性記憶。如果主要的病理性記憶得到高效化的修復,這種性格特點可以快速逆轉。
即使不接受高效化的修復,有些性格經過多年生活的打磨之後,其實也會有所改變。比如明偉的爺爺,進入老年以後心態更平和了,有一些疊加性心理創傷在日常生活中被部分修復了,脾氣也就沒那麼暴躁了。
明偉父親恍然大悟,說他自己也有這種感覺。前幾年他的脾氣更暴躁,但這幾年平和了不少。他說會將自己作為一個典型的例子,鼓勵兒子不需因為過去的脾氣暴躁而自我否定,但的確要努力提升和改善,這種性格是可以改變的。
03、從小不願表達自己,背後有不少心理創傷
經過上面的創傷修復後,明偉“壓抑自己情緒”的問題緩解了很多。但他還不太習慣及時表達自己的想法,有時候想說,但覺得彆扭,不知如何開口。
Lucy敏銳地發現,這背後還有一個深層次的問題要解決:他為什麼從小就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
這肯定不是天生的,而是與後天經歷有關。如果孩子從小有足夠的安全感,被鼓勵表達自己,也能經常得到具體化肯定的話,他們往往會更勇於說出內心想法。而不是像明偉這樣,要思前想後,甚至覺得說了也沒用,乾脆不說。
也就是說,他不愛表達自己想法的背後,極有可能有不少疊加性心理創傷。經過明偉同意後,Lucy利用深度催眠進入他的內隱記憶層面,找到了背後有4個心理創傷事件。
第一個發生在他小學四年級,他經常因為調皮搗蛋,被老師批評。
有時候老師會耐心地問他事情經過,有什麼想法?為什麼要違反紀律?但明偉擔心惹來更嚴厲的批評,所以閉嘴不說,保持沉默。
有一次他看到一個同學犯錯了,同學沒有向老師解釋原因,只是作出很後悔的樣子,結果還被老師表揚了!這讓他更加覺得,“說得越多,受到的批評就會越多。只要我也作出悔過的樣子,而不是說出想法,那老師也不會批評我,甚至可能會表揚我。”
Lucy修復了這個心理創傷,尤其是糾正了他的不良認知。他那時候沒遇到一個真正懂得循循善誘、鼓勵學生表達的老師,所以他選擇不說,避免遭到更多批評,這可以理解。
但現在他已經20歲了,如果他覺得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不對,甚至說了一些過分的話,他應該更積極地表達出想法,正當地為自己辯護,儘可能消除誤解。
雖然,有時候他及時解釋了、表達了,對方也不一定能夠理解,但這個過程能夠提升他表達自己的信心,學會根據不同的情況、針對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表達方式,最後成為一個善於表達和溝通的人。
第二個心理創傷事件,嚴格來說,不算是一個創傷,而是明偉看了一檔電視節目後得出了錯誤的結論。
他大概從小學開始就愛看竇文濤主持的《鏘鏘三人行》。有一次,竇文濤在節目中分享親身經歷,他大學時被同學羞辱,但他沒有解釋,“他說,因為解釋通常沒有效果,甚至可能起反作用”。
明偉本來就很喜歡竇文濤,聽他這麼一說,更覺得他的理念跟自己的不謀而合,那就是“遇事不解釋”。
我們不知道竇文濤在那期節目裡到底是怎麼說的,但至少明偉的理解是偏頗的,甚至竇文濤對此也有認知邊界,他的理解和建議是不理性的。
Lucy對這個事件記憶進行了修復,主要是引導明偉具備更加理性的認知。
如果他確實做得不足,那過於急切地解釋,的確可能有反作用。這時他應該先趕緊彌補過錯,提升自己,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反省。事後,如果他認為有必要的話,再向別人解釋,那別人往往更容易接受。
可如果面對別人的不當行為,比如同學逼迫他抽菸、或者嘲諷他,他應該及時、堅定地表達想法,捍衛自己的權利,那事情的走向、甚至他的人生都可能會因此也發生改變。
第三個心理創傷涉及到明偉的一個錯誤認知。
他從小就覺得外公有輕度的自閉,不善於表達。而他的媽媽雖然強勢,愛罵人,但其實也不懂得怎麼表達自己。明偉聯想到了自己,“我好像也是這樣,這應該是遺傳的”。
明偉認定自己在表達上是有先天缺陷的,這是刻在基因裡的,再怎麼努力也沒用。這明顯是一個錯誤的認知。
Lucy引導明偉意識到,外公不善於表達,肯定與他的成長經歷和時代背景有關。而且,明偉的外婆在家強勢,總數落外公,外公為了避免跟外婆發生衝突,所以沉默寡言。
至於明偉的母親,就跟外公更不同了。他母親6歲前寄人籬下,6歲後才回到他外婆身邊,又遭到外婆持續的批評、貶低,沒有人給她足夠的關愛,引導她學會表達自己。
出於這些經歷,他母親內心是自卑、焦慮、缺乏安全感的,也不掌握理性的表達方式,經常出口傷人。那明偉在這樣的母親身邊長大,自然也不懂得表達。
這不是遺傳,而是因為他外公外婆、他媽媽缺乏覺察和自我反省,導致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一代傳一代,明偉是這一代的受害者,遭受了大量的疊加性心理創傷。這些心理創傷修復後,明偉完全可以後天習得理性表達的能力。
第四個心理創傷跟明偉的父親有關——他覺得父親人前一套、人後一套,特別虛偽,是個“偽君子”。明偉不想像父親那樣說假話,但有些真話他又不敢說出來,所以乾脆不說。
其實從成年人的角度來說,明偉父親的做法不一定是“偽君子”的所為,有時候可能是一種權宜之計,避免與人發生直接的衝突。可是因為明偉從小就不喜歡父親,所以很容易從負面角度去解讀。
Lucy引導明偉明白,對於父親這種做法,他要分場合、分情景對待,不能一概認為是不對的。包括他自己,在一些情景中到底講什麼話,要根據實際情況去適應,而不是簡單地堅持“非黑則白”的觀點。
如果他害怕說出真心話會引發矛盾,那更要學習深入地理解別人的行為,掌握更好溝通的技巧,讓真話聽起來不那麼“逆耳”,別人能更好地接受,甚至可能會感謝他。
比如明偉提到曾經有女生追他,經常在公開場合直勾勾地盯著他看,他覺得很不舒服,但又不敢說,一直鬱悶地憋著。
對於這種情況,明偉可以清晰而禮貌地跟女孩說清楚,先認可她的一些優點,感謝她的喜歡,但表明自己喜歡的是另一個人,希望她能尊重自己。這種表達能說出真實感受,但也很真誠,能對別人減少誤解和傷害。
這次創傷修復的效果非常好,明偉甚至萌發了更多心得想法,第二天迫不及待地跟我分享。
他說,其實他不愛表達自己還受到一個錯誤認知的影響,“我原本覺得,聰明的人、厲害的人往往都是不表達想法的。但我現在明白了,這些人不是不善於表達,他們其實有這種能力,只是他們很自信,不需要解釋自己。”
“也就是說,善於表達是一種能力問題,而願意表達是一種意願問題。我要先學習表達的能力,然後再自由選擇在不同的情境下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
明偉還意識到自己受到一些“犬儒主義”的影響,內心總是對一些社會現象持批判態度,有時甚至比較極端。所以,之前他會對Lucy作出的一些處理方式持有批判態度,有點自以為是。
明偉有這樣的自我反省,我非常欣慰。我希望他能知行合一,在以後的生活中,調整出更加積極、平和、理性的心態。
後來,我還跟明偉父親談了很長時間,明偉的三觀有一些受到他的影響,但有一些又跟他發生衝突。
比如明偉父親對國內的體制和社會一直感到不滿,身邊又有很多朋友帶著孩子移民了。他也希望兒子出國留學之後就別回來了,移民到西方發達國家定居下來。
但明偉不樂意。雖然他一開始在國內學校遭受了疊加性心理創傷,同意留學,但後來發現國外的學校給他帶來更多傷害,反而想學有所成後回到國內。明偉父親感到失望,還是很想說服兒子留在國外。
我告訴明偉父親,明偉的成長經歷、所處時代的背景跟他的不一樣,他不能強迫兒子擁有跟他完全一致的三觀。同時,他的價值觀也要與時俱進,別再盲目地崇洋媚外,要看清楚國際發展趨勢。
而且,雖然明偉家境富裕,算得上“富二代”,但他並沒打算躺平、吃喝玩樂。他崇拜蘇寧集團創始人張近東的兒子張康陽。張康陽雖然含著金鑰匙長大,但不是紈絝子弟,憑藉勤奮和努力做出了不少成績。而對於王思聰這樣的“富二代”的三觀,明偉非常不認可。
其實,明偉有這樣的內心追求是非常難得的,他父親應該支援孩子的想法,想辦法把孩子培養成對社會有貢獻的“富二代”。明偉父親也很有感觸,他計劃帶兒子參加更多社交場合,甚至瞭解他所做的工作,得到更多的提升和鍛鍊。
按照原定計劃,明偉的臨床精準化心理干預時長已經用完了。但在心理干預過程中,我們發現他的精神心理問題比原先評估的更加嚴重,有很多問題還沒來得及處理。
比如,他曾經多年不跟父親說一句話,這背後肯定有大量的疊加性心理創傷。他的媽媽自從被兒子推倒在地之後,不幸骨折了,沒能持續接受深入的家庭治療,自我反省的意識和能力可能還是不足。
更重要的是,明偉還沒有建立越挫越勇的高逆商,如果後續遇到一些較大的困難,他有可能再次出現自我封閉的狀態。如果他遇到一些極端場合,我們還是擔心他會因為一些心理創傷未得到根本上的修復,可能出現不理性行為。
不過,在明偉和父母看來,明偉的康復效果已經遠遠超出預期了。他已經完全停藥了,沒有出現不良反應,自殺念頭也消失了,生活作息也在慢慢調整過來。他在家能看書學習,跟父母的相處也比較正常,跟同學、朋友的溝通也明顯恢復。
明偉父母覺得,孩子已經基本康復了,不需要繼續接受精準化心理干預了。他們決定先帶孩子回家,好好觀察情況。
後來透過隨訪得知,明偉在家休息了一段時間後,又出國繼續完成學業了,適應能力提升了很多,他父母感到非常滿意。我和Lucy雖然還是有些擔心,不過聽到這樣的訊息,也比較欣慰。
後續的文章中,我還會對明偉這個案例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尤其是他患病背後的原生家庭不良因素,甚至是原生家族的問題,有興趣的讀者敬請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