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師在幼兒園裡教了很多年的小班,她發現一個有趣的事情:有些孩子經常會在下午困得不行,但是另外一些孩子卻總是充滿活力。經過詢問之後才發現,那些精神飽滿的孩子都是中午做了小憩。
關於午睡是否對人體好處良多一直存在爭議。但無論如何,在這個快節奏、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在白天工作或學習過後能夠進行一定時間的放鬆休息和恢復非常重要。特別對於正在成長中的孩子來說,“午睡”更顯得尤為重要。
專家們已經證實:正常情況下成人需要7-8小時左右的睡眠時間以保持身體機能和心理健康;而兒童則需要10-12小時左右。而當我們談到“白天還需要休息”的時候,其實就是想表達“午間小憩”的意思——也就是通俗所說的“午覺”。
最早提出關於兒童白天應該休息想必就是從西方國家開始流傳起來。因為西方國家普遍沒有什麼“課間操”或者其他形式讓學生運動鍛鍊及放鬆身心等活動(相比之下中國則明顯較多),因此他們採用了類似於“midday nap”的方式來緩解壓力並補充能量。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有些孩子可以不打盹兒也精神抖擻呢?答案只有一個:他們擁有更強大、更靈活、更可塑性地大腦。
先從基礎認知開始說起吧。“認知”,指頭腦處理資訊並作出反應所涉及到的所有心理過程。包括注意、記憶、語言、計算等等功能模組,每個功能模組都需要我們消耗腦部資源去支撐它完成任務,並且每個人在吸收與處理資訊上面都將會存在差異。
然而如果你看過《超脫》這部電影可能知道:“大腦靈活性”指大腦接觸新事物時產生新連線並改變原本結構,並且隨著使用頻率增加,逐漸形成新網路甚至更新原本結構——換句話說,“靈活性”代表了某種智力水平高低上限.
最近兩項研究分別測試了5歲到13歲兒童之間認知能力與日常行為習慣(其中包含是否打盹)之間關係. 結果顯示同樣年齡段內打盹較少或根本不打盹咋畢業三年內描述自我控制和注意力調節技能較弱;同時測試結果還驗證出同樣年齡段內打盹較少或根本不打盹者前額皮質區域(即執行控制區域)相對缺陷.
雖然還沒有確定具體原因, 但據推測可能跟減少白天累積壓力釋放, 幫助有效糾正深度加速遠離心流狀態(Flow State)等相關. 換句話說, 經常進行"nap time" 可以使得某種程度上最佳化整個神經系統, 並且促進 “大腦靈活性”。
除此之外,科學研究也表明:如果您希望自己變得聰明,則必須享受足夠地好眠,並確保給自己留出時間進行中場休息——簡單點評依次突擊任務可能帶來效率提升 (比如連續工作4小時),但長期看維持效率很難; 而採取分散式計劃(1~2h work-study + 10 min rest) 則可以使您在領域專注度/創造度/複雜問題處理速度等 多方面上取得優勢.
總而言之,“nap time”的重要意義已經被越來越多人所認識和接受。無論是在家庭環境還是在學校環境裡,許多父母與教育工作者已經開始向孩子們介紹“nap time”的好處,並引導他們適應和養成這種良好習慣。“nap time”可以有效地緩解身心壓力並恢復元氣,在日後促進智商水平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