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呀,啞巴了?”從小到大,我無數次聽到父母和老師對我說這句話。
那時,我是個徹底的邊緣人物,在集體中沒有絲毫存在感,始終與自卑與羞怯為伴。
等我自己也有了孩子,發現她長成了個話癆,一天到晚跟我嘰嘰喳喳講個不停。可一見了生人,就開始:
安靜如雞,害羞躲閃;
思維混亂,前言不搭後語;
吞吞吐吐,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
身邊也有很多爸媽抱怨:“在家能說的很!出門讓 TA 叫人一句‘阿姨’都費勁!”
其實,孩子不愛表達、不敢表達、不能在公眾場合大膽開口等,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它也確確實實,在學習和生活中帶來一些阻礙:
小時候,不敢舉手發言,得不到老師關注,
長大了,不會工作彙報,得不到老闆賞識;
小時候,不敢競選班委,在集體中成為邊緣化的存在;
長大了,不會競聘高管,在公司裡是“透明人”,升職加薪總輪不到你;
小時候,升學面試不敢表達,影響考官印象,與名校失之交臂,
長大了,求職應聘不會展示,被面試官淘汰,失去名企工作機會……
正如巴菲特曾說:“一定要學會演講,這是一項可以讓你持續獲利五六十年的資產;如果不會演講,你就要承受五六十年的損失。”
演講表達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可以透過系統的刻意練習來提升的,而且,越早練習越好。
但是,學校裡並沒有演講表達的課程,課外的那些小主持人班、口才班教的只是背誦和繞口令,那些只是“表演”,不是演講。
真正的演講,是一種有邏輯的思考和表達的能力。
01
演講的底層邏輯:
大樹法則
Sophie老師在新書《PPT演講力(青少版)》中特意提到:
日常閒聊,我們都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前一秒說這件事,下一秒又談論另一件事,但是演講不一樣。如果沒有主線,就會東拉西扯,聽眾就不知道他到底想要說什麼。
比如,我們要講“習慣”,是講糾正亂扔垃圾的壞習慣?還是說專注當下的好習慣?
沒有主題或者主題不集中,就會講成流水賬。
這就是“大樹法則”的第一個要點:定主題(樹幹),也就是明確你要講的知識點是什麼,一次只講一個知識點,所有的演講內容也不能偏離這個主題。
除此之外,還要關注:
第二個要點定邏輯(樹枝),這一步就是要回過頭去,仔細梳理這個知識點的脈絡,這是真正的學習過程。
第三個要點選材料(樹葉),這一步就是要用事實來證明你構建的邏輯結構。對於選擇的資料,我們要區分哪些是觀點,哪些是事實,觀點沒法證明觀點,只有事實可以。
第四個要點有結果(果子),上臺發言或者課業展示的成果主要是兩個,一是讓聽眾聽明白這個知識點;二是自己在講的過程中,也會對這個知識點理解得更深刻。
第五個要點是持續注入能量(樹根),演講不僅是語言的傳播,更是能量的傳遞,你的能量來自於你的知識儲備、深度思考、真誠熱情等,這些都需要平時的積累和練習。
真希望有更多孩子更早讀到它,當然,大人現在開始讀也不晚。
02
這樣自我介紹,
才能快速融入集體
邏輯理順之後,就需要被人記住。
以自我介紹為例,新學期開學,有些孩子升入了新的學校,第一件要做的事可能就是在全體同學和老師面前做自我介紹。大多數的介紹都是:我是XXX,今年XX歲,來自XXX學校,我的愛好是XXX。
其實,這種自我介紹等於是沒有介紹,很難讓別人記住你和認識你,還浪費了一次讓你能夠快速融入新集體的大好機會。
Sophie老師在《PPT演講力(青少吧)》中,總結了兩個自我介紹的萬用公式,摘錄在這裡,建議抄下來隨身攜帶(當然,買回來也行):
公式1 愛好型=我是誰+我的愛好(證據)+我的愛好有什麼用(簡稱“我有用”)
我是誰:名字+年齡/年級。
我的愛好(證據):這是自我介紹的記憶點,證據就是你愛好的成就事件和數字結果。
我的愛好有什麼用:提供資訊和資訊,教授方法和技能,給與支援和資源等。可省略。
舉例:
“我是***,教練叫我胡33,因為我50米自由泳最好成績33秒,我可以5步教大家輕鬆Get自由泳標準動作。”(五年級學員)
聽了這個自我介紹,老師會想:“這個同學很會自由泳,可以讓她參加學校運動會,給班級爭光、拿獎。”
同學們會想:“這個同學很會自由泳,我想讓她指導指導我。”
公式2 夢想型=我是誰+我的夢想+為什麼產生這個想法+我為實現目標做了哪些努力+我的夢想有什麼用(簡稱“我有夢”)
比如Sopihe老師的學員傅昱天(初一),成功面試新加坡國際學校的自我介紹,就用了這個公式:
我叫***,從小就對IT特別感興趣,我的夢想是成為一名IT工程師。
2021年暑假,我和媽媽去鄭州玩,結果那裡下起了特大暴雨,整個城市都停電了。我當時就想,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自然災害導致的意外停電呢?
回家後,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我在圖書館找資料,上網查資訊,還問了我的父母、老師,甚至專家。我開始設計“家庭多能互補清潔能源解決方案”,也就是透過樓頂的蓄水池和可逆式水輪機產生電能,在特殊時刻提供應急用電。這一研究在2022年獲得了國際創新發明大賽ICW中國區二等獎的好成績。
這個經歷讓我更加堅定了我成為IT工程師的決心,希望有一天能夠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和光明。
聽了這樣的自我介紹,面試官會想:“你真棒,如果你的夢想能實現就太棒了。”
總之,我們要讓孩子轉變一個觀念,就是自我介紹並不是介紹“自己”,而是介紹自己對聽眾有什麼用。
03
上課不敢發言?
每天 3 分鐘成就學霸
現在,我們已經掌握了方法,就差歷練了!
也許你會說,孩子並沒有演講的機會呀?沒關係,上課積極發言也是演講的一種形式。
上課能夠積極發言的孩子,學習成績都不會太差。這是因為,在發言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我們的大腦會不斷地深入思考學過的知識,提煉總結其中的要點內容,形成語言講出來。
孩子回答了一遍問題之後,無論答案對錯,他都相當於把老師講過的東西又梳理了一遍,理解程度自然也會大大加深。這就是“輸出倒逼輸入”的費曼學習法。
但在現實中,孩子上課不願意舉手發言,被老師點名站起來後,又往往因為不敢說、不會說而沒能把自己原本理解的知識表達出來,屢屢受挫之後,就更不願意發言了,長此以往,聽課質量和學習成績也會受到影響。
針對這類孩子,Sophie老師在《PPT演講力(青少版)》中給出了一套很有效的表達模式,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觀音歷劫。
“觀”,表示觀點;
“音”,是“因”的同音字,表示原因;
“歷”,是“例”的同音字,表示例子;
“劫”,是“結”的同音字,表示結論。
我們平日習慣了一問一答的短句模式去表達自己的觀點,比如:
“你覺得電影好看嗎?”“好看。”
“近期學習情況如何?”“一般般。”
“你最喜歡的體育運動是什麼呢?”“籃球。”
……
發現沒?使用這種表達模式,你總是有種想說什麼卻說不出來,或者說出來卻說得不夠到位的感覺。這時,你需要趕緊補充上原因和例子,最後再回顧一下觀點即結論,即“觀音歷劫”。
比如,有人問你:“能力與態度,哪個更重要?”你可以按以下的框架來即興回答。
“觀”(觀點)——要做成一件事情,態度和能力,二者缺一不可,但相比之下,態度更重要。
“音”(原因)——因為提升能力相對容易,改變態度卻非常困難。
“歷”(例子)——如果你在學習上總是抱著積極的態度,認真對待每一次作業和考試。那麼,在這個過程中,你的能力肯定會得到提升。相反,如果你態度消極,總是覺得學習無聊或者太難,找藉口不去練習,那麼,你的能力也就得不到提升。
“劫”(結論)——世界著名的足球教練米盧說過:“態度決定一切。”你過去的態度,決定了你現在的能力。你現在的態度,決定了你未來的能力。
上課一發言就緊張的孩子,可以每天按這個模式來做表達練習,比如針對前一天學到的某個知識點或問題,按這四個字的順序來組織自己的答案,講給爸爸媽媽聽。
過不了多久,你就會習慣於這種有邏輯地思考和回答問題的方式,上課發言也會有理有據,條理清晰,讓老師和同學刮目相看。
這樣也會不斷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成績提升也是自然的結果。
大人,也適用。
推薦閱讀
▲ 點選圖片 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