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進小屋裡玩15分鐘,就能診斷出是否有孤獨症?
4月12日,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腦科學高峰論壇暨2024國際神經再生論壇上,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下稱“中山三院”)兒童發育與行為中心學科帶頭人鄒小兵,向記者介紹了一款孤獨症AI診斷系統——“熒惑”。
該系統由他的團隊與崑山杜克大學教授李明團隊共同研發,在工作人員引導下,兒童進入佈局該系統的房間“玩耍”15分鐘,便能得出準確率接近專業醫生的診斷結論。
在中山三院嶺南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的一間診室裡,記者見到了這個特別的小屋。小屋佔地面積約9平方米,正中心放有一套兒童桌椅。在工作人員引領下,來看病的兒童走進這裡,完成家庭客廳、戶外草地等多個虛擬場景下的互動“遊戲”。
這裡看似佈局簡單,實則暗藏玄機。房間四壁安裝有多種非接觸式感測器,能收集兒童的多角度、多模態音影片行為訊號,感測器與另一端的電腦相連線,實時將資料傳輸給AI演算法,這一整套系統便是AI孤獨診斷系統“熒惑”。目前,該系統已取得20餘項技術專利。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與行為中心學科帶頭人鄒小兵。
鄒小兵介紹,孤獨症兒童一般表現出認知障礙、言語障礙、重複刻板行為,以及智力發育問題等。“熒惑”系統基於多種人工智慧技術,能夠自動捕捉、解析兒童的肢體動作、眼神、表情、語音、語義等行為特徵,進行整合和編碼,最終經由AI演算法自動生成評估結論,對兒童進行初步診斷,共耗時約15分鐘。
該系統主要面向一歲到四歲兒童進行孤獨症早期篩查。鄒小兵說,這主要是因為,孤獨症兒童從一歲左右開始就會表現出行為異常,“若實現早期診斷,爭取早期科學干預,能讓他們的症狀得到極大改善。”他說。
目前,該系統已應用於臨床,並完成臨床驗證。“與有豐富經驗的醫生做出的診斷結論相比,‘熒惑’系統得出的診斷能夠達到88%的符合率。”鄒小兵介紹,專業醫生對低年齡兒童孤獨症診斷的準確率約為80%到90%,這意味著“熒惑”診斷的準確率幾乎接近專業醫生。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孤獨症診斷將完全依賴AI。兒童來到醫院,依然需要先接受醫生的專業篩查,再經由“熒惑”進行輔助診斷,最終醫生會對結論進行比較,減少誤診、漏診的情況。
在鄒小兵看來,若該產品能夠實現產業化,向更多地區醫院推廣,將發揮更大作用。目前,我國孤獨症兒童數量多,但基層相關醫療診斷水平落後,存在漏診、誤診問題。
“這套系統有望為各級醫院醫生提供基於循證醫學證據的診斷幫手。”鄒小兵說,伴隨該系統的升級與推廣,未來可以透過“熒惑”實現遠端醫療,進一步提高基層診療水平。
【採寫】南方+記者 吳雅楠
【攝影】南方+記者 許舒智
【作者】 吳雅楠;許舒智
廣東健康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