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官方微博 @繁花BlossomsShanghai
要說最近最火的劇,應該就是王家衛導演的《繁花》了。
拋開有些爭議的劇情和主演演技不說,名導就是名導,鏡頭下的上海是真的美。
劇中的服化道復刻了90年代的上海光景,甚至有些場景給人一種身處民國舊上海的感覺。
提到上海,你能想到什麼?
是那些嗲嗲說著上海話的姑娘;是和平飯店裡的浮華;是弄堂裡的家長裡短;是“上海灘”的豪情廝殺;還是如今國際化的魔都?
這些都是上海,不同時期的上海。
歷史中的上海
眾所周知,上海又稱滬,或申城。
這些別稱源起何處?
據《上海地名志》記載,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曾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
沒錯,就是那個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
影視劇中的“春申君”形象
現黃浦江,舊稱黃浦,別稱黃歇浦、春申江。
據說是因黃歇疏浚而得名,也有可能是後人的附會。
後來, “申”就成了上海的代稱。
但上海真正作為一個行政區域存在,則是在唐宋以後了。
上海通志館2019年發文,北宋熙寧七年(1074年)設上海鎮,元聖元二十八年(1291年)置上海縣。
上海建鎮是上海城市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這意味著“上海”這個相對獨立的區域誕生了。
上海南翔老街
上海老城廂,自建上海縣以來,歷宋、元、明、清、民國初五個歷史朝代達635年之久。
舊上海縣城一直是上海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上海老城廂
“腔調”上海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上海,那我覺得就是“腔調”,而且這種腔調古來有之。
這就不得不提上海文化史上的重要“非正式組織”——松江畫派。
上海古稱松江,在明代時已經是全國工商業比較發達的城市了。
因為位於江浙兩省的交通要衝,這裡常有各地的文人學士來來往往。
這不,文化藝術氛圍就興盛起來了。
松江倉城
“松江畫派”指的是晚明時期,在上海地區出現的一批強調文化修養和筆墨表現力的文人山水畫派。
松江畫派強調摹古,注重筆墨,追求士氣,有共同的藝術主張。
很粗糙地翻譯的一下,就是講求追摹古人,但並不泥古,得有自己的文人範兒。
論畫冊. 明. 董其昌. 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松江畫派的代表人物就是當時的藝術圈大佬——董其昌。
一定聽過這個名字了,他的字畫,到今天都有大批粉絲。
唐志契在評價董其昌的繪畫風格時就說:
“風神秀透,韻致清婉,此士大夫氣味也。” (唐志契《繪事微言》)
明董其昌 青山白雲紅樹圖 廣東省博物館藏
董其昌還有一個著名觀點,就是“南北宗”理論。
他以禪喻畫,將古代山水畫分為“南宗”和“北宗”,並把文人畫歸為南宗論的正脈。
這種風格史的劃分,在中國古代藝術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因為美學標準模糊,南北宗論斷其實給畫論畫史帶來了不太好的影響。
這也是他飽受爭議的一個點。
它將文人水墨畫推向高峰的同時,也限制了中國繪畫的多樣性發展和創造。
論畫冊. 明. 董其昌. 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海派上海
如今的上海,有個離不開的詞,“海派”。
海派,海上畫派,原是清末至民國初年,活躍於上海地區的一批畫家的總稱。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一群來自江浙一帶的文人畫家雲集上海。
將傳統計程車大夫文化和市民文化糅合起來,
又在不同程度上吸取了西方繪畫的技巧。
於是,創造出被稱為“海派”的繪畫藝術。
海派藝術家 蒲華 作品
但區別於前文的松江畫派,海派並非是風格相近的繪畫流派,更趨向於泛指一批畫家群體。
清末民初海派藝術的代表人物,當屬任伯年、吳昌碩,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
這兩位畫壇巨匠,擅長題材有所不同,繪畫風格也有差異。
但共通之處是,在儲存傳統藝術特色的基礎上推陳出新。
吳昌碩《雲影珠光圖》 瀋陽故宮藏
其實海派的核心思想,就是在文化上持有開放與包容的態度,在藝術上始終保持著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
海派的“海”本身就有著多元雜糅的來源,也因此“海派”一詞也從繪畫、戲劇、文學等藝術領域擴大到了對地域文化特性的指稱上。
如今,海派作為一個地方文化流派,成了中國近代以來最具活力的地方文化之一。
任伯年《鍾進士圖》中國美術館藏
《繁花》這部劇整體有一種文藝又復古的海派氣息,服化道都完整地再現了海派時尚的風格。很多場景也是海派建築與西方古典主義風格的環境。
圖源官方微博 @繁花BlossomsShanghai
當然,就像王家衛說的,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繁花,這部劇也只是王家衛心中的上海鎏金歲月。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翻下原著,帶著《繁花》看《繁花》,可能又有另一番體會。
圖源官方微博 @繁花BlossomsShanghai
【參考文獻】
上海通志館,《上海灘》雜誌社.上海之根,上海老城廂憶往[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9:1-5.
上海地名志編纂委員會.上海地名志[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589.
查閱更多古籍,美斯齊線上書庫即可查閱。
文案 | 白朮(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排版 | 貓她(部分圖源自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