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兩岸關係一直備受關注,央視《海峽兩岸》這檔脫口秀節目旨在增進兩岸民眾瞭解,傳遞兩岸關係資訊。
但近期觀眾在觀看這檔節目時,是否也和我一樣感到哪裡不對勁?節目的沉浸感似乎在降低,原因何在?
首先,主持人組合單一化。
多年來,李紅一直是該節目的核心主持人,她身邊常更換不同的男主持人,這給節目帶來一定新意。但近期幾期下來,基本上都是李紅和於強的組合,給人一種乏味的視聽感受。
其次,來賓過於固定化。
以往節目來賓陣容流動性大,經常邀請不同學者、專家切入話題,現在的來賓除了幾個固定的“專家”,鮮見其他新面孔。比如張斌、於強等人所表達的觀點相對單一,過於固化,難以帶來思維的碰撞。
再次,話題設定陳舊化。
近期節目討論的熱點話題較少,來賓大多圍繞兩岸關係、臺灣經濟等固有話題單方面展開長篇大論,沒有新意。臺海局勢不斷變化,僅僅停留在對過去的回顧無法跟上節奏。
最後,討論角度官方化。
來賓的觀點大多圍繞主流價值觀,鮮有能夠跳出框架的新視角,更缺乏普通民眾的真實想法。過於官方化的觀點難以讓普通觀眾產生共鳴。
這檔節目能持續熱播多年,關鍵在於新穎,來賓視角多元。但現在整個節目既缺乏臺海局勢的時效性討論,也欠缺跨界別來賓的異質觀點碰撞,內容單調化明顯。
要提升節目的吸引力,需要注意如下幾點:
第一,擴大主持人組合的多樣性。
善用不同主持人的口吻與風格,可以使節目更豐富生動。建議多邀請兩岸年輕一代的主持人,透過他們的視角呈現話題。
第二,更新來賓陣容並保證多元化。
固定來賓思維定式難以改變,建議每期節目除了少數主力專家外,大膽邀請不同界別的嘉賓,讓他們從新的角度切入臺海主題。
第三,關注時務熱點,話題選擇上要新穎。
兩岸關係也好,臺灣民眾關注的焦點也罷,都在變化。話題設定要緊跟熱點,討論要有前瞻性,展望兩岸關係的未來。
第四,從民間視角切入,減少官方色彩。
過於嚴肅的官方觀點難以打動觀眾,需要適當加入民間真實的聲音,讓觀眾產生共鳴,增進兩岸民眾理解。
《海峽兩岸》要保有影響力,就必須改進現有的一些問題,重拾觀眾的沉浸感。需要主持人組合、來賓陣容、話題設定、討論視角等全方位提升,才能使節目激發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