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最愛看的莫過於《西遊記了》,對於西遊記裡的人物和情節也是如數家珍,大鬧天宮的驚天動地,三打白骨精的師徒離心,女兒國的別樣柔情,無不讓人歷歷在目。
86版的西遊記不知道重播過多少次,它的經典無需多言,然而對於這樣一部經典之作,我們有多少人理解作者寫這部小說的初衷呢?
有人說,這部小說吳承恩對封建禮教和腐朽統治進行了無情鞭撻,謳歌了孫悟空與天地斗的大無畏反抗精神。
我想這樣理解可能是我們作為新時代人的一廂情願,在明朝那個封建時代,吳承恩是否有這樣先進的民主主義思想,我不敢妄加猜測。
我想說的是,吳承恩這部小說通篇只在將一個事,那就是人心。小說裡也有很多情節在向我們暗示這一點。
孫悟空跋山涉水找到菩提祖師並得以拜師學藝,從此走上他的修仙成佛之路。菩提祖師的道場名曰“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其實就是一個心字。
縱觀整個西遊記的取經之路,就是師徒四人戰勝心魔,修得正果的過程。九九八十一難,他們戰勝了貪心,色心,虛榮心,畏懼心,嫉妒心…,向著他們心中極樂世界奮勇向前。
《西遊記》就是一部個人通往成功之路的修行寶典,它告訴我們:只要心懷理想,勇往無前,一定會走向勝利的彼岸。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就是能夠向世人傳達偉大的思想,它所能帶給人類的啟發和智慧是普通作品所不能及的。
一個人實現個人理想就是一個戰勝自我,提升自我的過程,在實現個人目標的過程中不斷克服缺點,提升認知,不怕困難,反覆實踐,這就是通往成功的不二之選。
現實中的唐僧也就是玄奘大師,並沒有孫悟空為他降妖伏魔,隻身一個人從大唐出發,以驚人的毅力和勇氣戰勝種種困難最終到達天竺,並在那裡成為了一代高僧。
他一生翻譯了很多佛學經典,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現實中的唐僧可不是那個手無縛雞之力,只靠齊天大聖護佑的呆和尚。
我們可以這樣說,幼時不懂《西遊記》,只看猴子賣苦力,今日再看《西遊記》,只恨未解其中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