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條熱搜非常吸引眼球:
大唐狄公案預告片引海外熱議
前段時間,新劇《大唐狄公案》的預告釋出。
因為預告中各種極具中式恐怖美學的畫面吸引了眾多目光。
尤其是在海外市場。
預告在荷蘭、日本、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播放後,裡面各種令人深刻的場景也勾起了很多人的期待。
奈飛更是直接買下了這部劇的版權,將在19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
這也讓這開年第一部古裝懸疑劇未播先火。
如今正劇終於上線,魚叔也迫不及待點開一探究竟。
那麼,今天咱們就一同來看看,這「大唐盛世」究竟如何——
《大唐狄公案》
詭譎的氛圍,謎影重重的奇案,群星閃耀的卡司陣容。
僅是一個預告片,就吊足了人們的胃口。
海外網路上湧現出一大波表示十分期待的評論。
這一波文化輸出非常可觀。
其實,並非只有海外,國內更是有無數人期待。
實際上,拍這個故事是具有一定挑戰性的。
畢竟狄仁傑的故事已經是人們耳熟能詳的經典,而且咱們國內也有不少佳作在前。
因此很多人都會對這個故事抱有一定預設認知。
可就在這樣的前提下,本劇依舊能夠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一股追劇風潮。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視覺上做到既經典又有突破。
首先,本劇最大程度上勾勒出盛唐時期的風情畫卷。
故事開篇,就帶領觀眾跟隨週一圍飾演的狄仁傑,先感受了一把來自千年前的煙火味。
一家客棧中,聚集了來自天南海北的各地人士。
有來參加考試的學子,有不遠萬里來大唐做生意的商人,也有僅是感受此地文化的旅人。
紛繁的口音,熱騰騰的羊湯和香酥的烤餅子,看得人又熱鬧又心頭熱。
客棧之外,則是更加繁茂的長安街景。
白天是熙攘的集市,有不少叫賣的商販與戲耍表演,不少大鬍子藍眼高鼻樑的洋人也行走於其間。
到了夜晚,各種樂坊燈火通明,豔麗的歌姬唱著婉轉動聽的小調,文人墨客或是在坊間,或是在船上,舉杯豪飲大抒胸臆。
除此之外,為了還原唐代海事盛況。
本劇的美術團隊在面積6000平米的攝影棚裡以1:1的比例搭建了一條完整的70米餘長的唐代古船。
讓觀眾透過此巨物來實際感受一下千年的豪情。
其次,本劇是國內少見的大尺度的古裝懸疑劇,視覺衝擊力極強。
既然是懸疑,殺人案件必然有之。
悽慘的案發現場。
血腥暴力的行兇過程。
樣樣具有。
而在講述人倫情感的故事中,香豔流蜜的情節也有。
但不豔俗,反倒很有美感。
最後,就不得不提這次在海外出圈的中式恐怖。
像是被燒得焦黑的巨大詭異雕像。
像是色彩對比度強烈的屍山。
還有慈祥的佛面一開啟時卻是恐怖的頭骨。
一幅幅畫面都令人膽戰心驚。
等到了正片,這種細思極恐的感覺更是發揮到極致。
如開篇《鳳印案》中的第一個橋段。
一位身著宮服的少女在深夜偷偷拿出裝在金盒中的鳳印。
蓋印時帶起的印泥就像鮮血一樣黏稠豔麗。
緊接著畫面一轉,一名官員死在案前,頭旁就是蓋著鳳印的懿旨。
這樣的前後對比,讓人不敢多想。
還有《屏風案》中一對偷情的痴男怨女。
女子正伏案描畫著什麼,但很快就被人拖進溫香的杖中。
這明明是一個調情的動作,可少女留在案上的黑色掌印,卻有著一種毛骨悚然的陰寒。
當然,一部劇只有視覺衝擊肯定是不夠的。
作為懸疑劇,紮實的故事與形象鮮明的人物才是構成一部好劇的基礎。
《大唐狄公案》的故事就是由前文提到那枚鳳印引起的。
那枚象徵皇后權利的鳳印在引發矯詔殺害當朝官員的事件後,就神秘失蹤了。
與此同時,長安城中又接連發生三起奇怪的事情。
其一,是宮城外一棵武后最喜歡的梧桐樹突然被雷劈了。
據說這棵樹能夠引鳳而來,保佑大唐的國運。
如此神樹,卻被天降厲雷而毀,頗有些天災之意。
其二,是武后讚賞過的歌伎所在的樂坊莫名被雷劈起火燒燬,那名歌伎也一同死亡。
但奇怪的,這火是樂坊內部燃起的。
且火燒之時,樂坊大門不知被何人鎖死,因此無人能夠逃出。
更稀奇的是,在眾多死者中,有一名皇后身邊的侍女,且他人屍體都是成焦屍狀,只有這名宮女,身上沒有任何傷痕,是被嗆死的。
其三,是受武后親蠶禮恩典的農舍也因為突降天雷而起火災,燒死四人。
可這四人的身份卻好像並非一般農夫,且是在起火前就已經身亡。
三件事兒,件件都與武后有關。
於是就有人說這是因為武后行為不正,遭受天譴。
而狄仁傑,也被捲入其中。
科考結束的當天,他與好友就在被燒燬的樂坊中喝酒。
火災之後,偏偏只有他一人存活下來。
因此,狄仁傑自然而然就成為頭號嫌疑人被抓了起來。
為證清白,狄仁傑在大學士魏無疾(張嘉益飾)的擔保下,做出10日之內解決案件的承諾。
故事,便由此鋪開。
在狄仁傑的調查的過程中,各種疑點紛紛湧現。
比如,為什麼農舍會留有金吾衛的東西。
比如,被稱為天譴的天雷,好像並非天災而是人禍。
又比如,明明是武后派的羽林軍校尉卻和反武派的長孫卿暗中有勾結。
這一切又都與武后的革新政策有關。
各種疑點環環相扣,資訊量豐富且邏輯翔實,勾著觀眾沉浸其中。
除此之外,透過案件展現出來的權謀鬥爭與對人性話題的探討,也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就像在第二個案件《屏風案》。
蓬萊當地的大家滕公(印小天飾)某天晚上被家僕發現渾身是血倒在房中,身旁是身中七刀已經斷氣的夫人。
房中描繪夫妻二人恩愛的屏風,也突然變成丈夫弒妻的畫面。
滕公醒來後更是直接跑到衙門擊鼓自首,稱是自己瘋病發作殺死妻子。
但隨著狄仁傑的調查,發現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案件中,不僅存在一段牽扯五人的不倫關係,還與之前京畿作詩大賽奪魁造假有關。
因為嫉妒、利益、金錢,人性中的黑暗面被挖掘出來。
另外,本劇勾勒狄仁傑的形象也頗具新意。
這個故事並沒有像以往那樣,從狄仁傑的成熟時期寫起。
而是讓開端始於其不得意之時。
並且,劇中也透過各種高能情節來展現狄仁傑的聰明與機警。
但同時也著重筆墨描繪了他軟弱的一面。
例如,狄仁傑父親的死一直是他心中的結,當時的場景總是幻化成夢魘充斥在他腦海中。
每到此時,狄仁傑總是精神恍惚。
又例如狄仁傑在心儀的女子面前。
做事向來自信果斷的他,只是想要送對方一件親手做的禮物,竟會透露出一絲害羞扭捏之態。
但也正是有了這樣的描寫,伴隨著案件的層層深入,將一個更加鮮明豐富且立體的狄仁傑形象送到觀眾面前。
說了這麼多,有一個點是絕對不能被忽視的:
本劇是根據荷蘭作家高羅佩那本著名同名小說改編而來。
因此這個故事已然有了一定的受眾基礎。
然而,知名IP能給劇集加持高知名度的同時,也會讓改編存在一定的挑戰性。
即,如何在已知故事的前提下帶給觀眾新鮮感。
本劇主要是透過兩個方式來體現。
一是巧妙設定細微的線索。
就以《鳳印案》中,狄仁傑葬身於火海的好友為例。
此人是非常愛喝酒之人,總是隨身攜帶酒壺,甚至連去考試都要帶著。
兩人在樂坊喝酒時,好友拿起自己的酒壺喝上一口,卻脫口而出好苦。
隨後又晃了晃酒壺感覺酒量好像少了許多。
這些動作放在當時,看來只是一個喝醉之人的隨口之言。
但卻成為之後狄仁傑破案的關鍵。
樂坊起火的原因,是好友酒壺中被放入了能夠自燃的㷋石。
好友覺得苦,是有人防止他喝酒而在壺嘴塗了黃連。
而酒量變少,是有人為了讓㷋石在合適的時候燃燒,而在酒壺上鑽了一個小孔。
可這個酒壺是好友的貼身之物,能夠做這樣一系列手腳卻不會被懷疑發現的,只能是親近之人。
那就是好友視作父親的魏無疾。
他這樣做的原因,也是痛恨武后作為一女子,卻想要站在他們男人的頭上。
正是這樣被埋藏在不經意間的一絲絲細節被挖掘出來,增加了不少的可看性。
而由這些巧思帶來的反轉,則就是第二點。
《鳳印案》中的兇手,從羽林軍校尉到長孫卿再到魏無疾,已經是經歷了三重反轉。
可這還不是最終的結果。
哪怕到了故事的最後關頭,幕後之人仍有他人。
《屏風案》也是同樣。
代表夫妻恩愛的屏風,所畫之人卻並非滕公與妻子。
而滕公真是殺妻之人,可他最終遭受懲罰的罪名卻又並非是殺妻。
這一切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呢?
實際上,無論是狄仁傑形象的突破,還是在敘事上不按常理出牌的反轉。
《大唐狄公案》比起以往的狄仁傑故事都有與眾不同的新鮮感。
一方面,作為由荷蘭人書寫的小說。
它必然是以西方視角下呈現的跌宕起伏的大唐傳奇探案故事。
另一方面,相比國內傳統的電視劇敘事思維,本劇則是以美劇的敘事思維來製作的中國探案劇。
雖然主角仍是狄仁傑,但武后與狄仁傑父親這兩條線讓故事更加飽滿。
整個劇從這三個方面鋪設「懸置」的敘事線,讓其相互影響,織成一個龐大的世界觀。
而每一個案件看起來都單獨存在,但卻在蛛絲馬跡上有著因果關係,十分耐人尋味。
是以,如此撲朔迷離的劇情,加上刺激的畫面與足夠帶勁的中式恐怖視聽表達的黑馬品質劇集。
你不想親自一探究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