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節聯歡晚會上,由劉濤、劉詩詩、李沁、關曉彤演唱的《年錦》,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舞臺也以多種方式演繹經典的圖案和紋樣,展現了傳統文化特有的美感。
記者:現在節目播出了,是不是終於能睡一個好覺了?
崔冬暉:對,可以心稍微放下一些了。
記者:最終呈現的那個效果跟你在心裡勾畫出來的那個效果一樣嗎?
崔冬暉:超越我自己的想象。
《年錦》的美術設計是由春晚美術顧問崔冬暉帶領他的團隊製作完成的。創作伊始,春晚導演團隊提出的要求,是用具像的方式,表達傳統文化和民族自信。
節目的方案確定後,接下來,就需要從眾多圖案和紋飾中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同時找出它們在歷史中的演變過程,因為這個過程正是節目要表現的重點。
△茱萸紋過程圖
崔冬暉說,在歌詞當中找到了茱萸的情況之下,團隊會把文物當中的茱萸紋都提取出來,再用團隊的力量進行手繪性梳理和整理。這個過程就是一個數據轉印和現代化處理。手繪梳理完之後,就需要由圖案的大先生們做再一次勾繪,於是就找到常老師,對這些東西做再一次手繪上處理。
崔冬暉所說的常老師,是他的母親常沙娜,今年93歲。她自幼跟隨父親常書鴻在敦煌臨摹壁畫,是中國著名的藝術設計教育家和藝術設計家,但參與春晚的美術設計,卻是平生第一次。
為什麼需要繼續做手繪上的處理?崔冬暉以“三足鳥”為例說,在樣式上和形式上勾繪完之後,已經對它的線條和樣子基本滿意了,但常老師根據她七十多年圖案設計的經驗,會認為這裡邊有些收的地方、放的地方,在修改過程中讓它儘可能飽滿、完整,而且舒服。但是必須在尊重那個朝代的氣質的情況之下,進行再一次人工梳理和調整。
常沙娜修改的依據,源於她漫長的圖案設計和敦煌研究的積累。《中國敦煌歷代裝飾圖案》是常沙娜的著作,在《年錦》的創作中成為重要依據。
在創作過程中,讓崔冬暉苦惱的不是找到的圖案不夠多樣,而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太過於豐富,不得不忍痛割愛,做出刪減。在《年錦》裡有句歌詞,月兒圓如玉,皎皎照我窗。對於從月亮中尋找圖案,崔冬暉他們就必須做出取捨。
崔冬暉:其實呈現的是古代人聯想的是有棵樹,然後有玉兔和蟾蜍。隨著時代的發展,把樹和兔子突出了,蟾蜍漸漸就退出歷史舞臺了。
崔冬暉:在漢代的漆器上有很多的雲紋。我們提取當中的一部分,把這個雲紋的方式做了一個突出,落到了我們大的年錦上。但是在我們的年錦當中,需要服務一個圓形。所以在銜接的部分,做了一個二方連續的圖案處理,把它又深化出來了,等於這個過程也是一種取捨,也是一種進步,也是一種對於傳統的致敬。
經過七版修改,來自歷史深處的圖案和紋樣在春晚舞臺上綻放為一幅絢爛的織錦,數字化技術讓每個線條有了生命,演繹著傳統文化的勃勃生機。
△年錦過程圖
崔冬暉:在年錦的過程圖上,最外圈的漢代的特徵非常明顯,唐代、宋代和明代的特徵也很明顯,它的缺點就是過於突出了每個朝代的特徵,大的融合性不夠強烈,所以我們也做了一個修正,後邊也做了一個調整。落到最後的歌詞上,就是希望能夠不忘入炎黃。用這種方式來呈現民族的、國家歷史的大一統。
正如崔冬暉所說,《年錦》中每個線條的舒展、每個圖案的變化都是對傳統的致敬,也是對那些為傳承文化而努力的人的致敬。
崔冬暉:這一次嘗試可能算是一次比較好的嘗試,我希望能夠繼續努力,能夠讓這個東西的傳承變得更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