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源丨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資訊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前言
遠處傳來一陣馬蹄聲,塵土飛揚,聞聲的村民便開始四處逃散,邊跑邊喊“響馬來了,響馬來了”。想必類似的場景大家在影視劇中都看到過。
而這“響馬”的意思大家也都很清楚,那就是土匪的意思,但能被稱為“響馬”的土匪,那一般都是只求財,不害命。
而在民間有這樣的俗語“山東出響馬,河南出蹚將”,這“蹚將”是什麼意思?是什麼做官做將的人?還是另有所指。
“山東出響馬”
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北方的響馬是成群結隊,時不時就會把附近的村莊洗劫一空,而騎著馬的土匪,我想在過去的年代,每個地方都有,為何山東會如此出名呢?
這就不得不從很久遠的歷史開始講起,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中就有記載“怯於眾鬥,勇於持刺,故多劫人者。”這是描述齊國人的話。
這是什麼意思呢?這齊國人呀,民風實在是太彪悍,但是他們打群架不行,但是抄著傢伙搶劫卻很在行,所以齊國搶劫的人非常多。而這齊國就是現在的山東。
那這個“響馬”又是從何如來的呢?據說是在東漢末年,那時候正是天下大亂,百姓食不果腹,山東一帶的馬賊十分猖狂,經常出來作亂。
但這山東也是孔子的故鄉,也是禮儀之邦,就算是搶劫,這土匪也講究個光明正大,於是他們在搶劫出發之前都會在馬脖子上拴一個鈴鐺。
當大批人馬還沒有衝進村莊村民就已經都聽見了,因此開始四處逃散,而馬賊這麼做也就是告訴村民“我們來搶劫了,但不傷你們性命,你們快跑吧。”
因此久而久之就是一聽到大批急促的馬蹄聲和鈴鐺聲就知道是土匪來了,也漸漸的被百姓稱為“響馬”。
而關於這“響馬”一說還有一個民間說法就是和明朝時期的一場民間暴動有關,而引起這場波及八省的根源就是當時的一項政策“馬政”。
當時明朝政府推行了一個“馬匹民牧”的政策,在很多省份開始實行,政策就是讓百姓在家飼養馬匹,但是每年要上繳一定的馬駒數,要是不夠數的話,那養馬的人就要賠償一定的銀兩。
也因此很多沒有農戶因為無法上繳足夠的馬駒而被“罰款”,進而破產,走投無路的他們手中唯一有的就是馬匹,於是便“落草為寇”,開始以打家劫舍為生。
也正是那一段時間,實行“馬政”的幾個省份都開始鬧起了匪患,而當時最為嚴重的就是河北地區。
根據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中記載,當時在河北霸州有人起義,一呼百應,屯軍數千人,打敗了好幾次官兵的圍剿,最終花了三年才平定。
那為什麼不說“河北出響馬”而說“山東出響馬”呢?因為山東的響馬在民國時期幹了一件“轟動國際”的事件,這才讓人們都記住了“山東響馬”。
大家都知道清政府將山東部分權益割讓給了德國,因此在山東半島上有很多外國人修建的鐵路和港口,而這裡經常有外國人來往。
而就在1923年的5月6日凌晨,一輛火車出軌翻車,竄出來1000多號的土匪開始打劫財物,綁架乘客,而其中就有19個外國人,還來自多個國家。
正是這樣的訊息一公佈,當時的北京政府慌了,各國的公使都擔心僑民受傷,因此也害怕北洋政府動用武力。
而為首的就是“孫美瑤”為首的土匪,他為什麼這麼做呢?因為當時北洋政府正在清繳他們山頭,實在是沒有辦法了才想出了這麼個主意。
可沒想到事情竟然能鬧得這麼大,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當時為了談判,山東督軍、省長、交通總長、地方鄉紳、各國領事、記者、商會等等來了一大堆有頭有臉的人物。
當時孫美瑤也是為了手下的近萬人著想,提出的條件就是希望能夠被政府和平收編,自己當個旅長,但還想要武器裝備。
就這樣在多日的談判中,最終才雙方妥協,耗時37天才將此次事件和平解決,孫美瑤也如願當上了旅長,但只做了半年就被“擺下鴻門宴”處決了。他的事蹟還曾經被魯迅、冰心等人讚美,認為其是反軍閥,反帝國列強的英雄行為。
也因為這件事實在是太過轟動,全國“響馬”能做出這種“驚天動地”事情的也就這一次了,也因此有了“山東出響馬”的俗語。那“河南出蹚將”究竟是指什麼?
“河南出蹚將”
而這個“蹚將”原本指的是“蹚匠”,這種方言主要存在於河南的西南部,也就是現在的南陽及周邊地區。
而“河南出蹚將”這句俗語也是也是在後來才有的,因為這詞出現的時間是晚清民國的時候了,當時豫西南地區常常鬧匪患,土匪橫行。
為什麼會土匪橫行?因為當時清政府的腐敗昏庸,苛政雜稅,外加那幾年豫西南地區常年遭受冰雹災害,糧食的收成也會不好,活不下去的人才會成為土匪。
而在那片地方也有很多常年無所事事的年輕人,也就是當地的地痞、流氓,他們會在農閒的時候被被人請來修理梯田和溝渠,整天在泥地裡“蹚來蹚去”所以也被當地百姓稱為“蹚匠”。
正是在其他無事可做的時候就開始幹一些偷偷摸摸的事情,但逐漸就開始大膽了起來,開始和土匪聯絡,做起了打家劫舍的買賣,也因此有人一說自己是“蹚將”,百姓就感覺他是土匪。
而這正是平頂山魯山縣的方言,之後那一片的土匪都被成為“蹚將”,而之所以能夠成為“河南出蹚將”也是因為在豫西南出現了一位鼎鼎大名的土匪頭子。
他名叫“白朗”,是平頂山寶豐人,是清末民初的農民起義軍首領,當初他也是老實巴交的農民,但因為和地主發生口角,大打出手而被關進監獄受苦拷打一年多。
出獄後本來還想好好生活,但當時時局混亂,政府和地方鄉紳欺壓百姓,於是忍無可忍便帶著一群人揭竿而起,開始了“落草為寇、劫富濟貧”的土匪生活。
隨著他們“劫富濟貧”的行為贏得百姓的愛戴,追隨他的人也越來越多,到一兩年內就有了3000多人,之後更是受到孫中山先生的重視,聯合他一同發動“反袁二次革命”。
雖然最終革命失敗了,但白朗率領的部隊開始遊走作戰,因為“劫富濟貧”的口號而備受百姓擁戴,隊伍逐漸壯大到了幾萬人,之後便是轉戰多省參與和軍閥的作戰。
但由於他們的部隊都是農民,還沒有一定的思想支柱,轉戰多地後隊伍人數也越來越少,走的走,逃的逃,最後只剩下百十來人,終因被包圍,外加重病而壯烈犧牲。
他雖然是土匪出生,隊伍的紀律性也不夠強,但他們“反軍閥、反鄉紳地主”的方向是正確的,也為百姓做了很多事,是當之無愧的近代農民起義領袖。直到現在寶豐人民還為他立有墓碑。
結語
雖說“山東出響馬,河南出蹬將”,看似是民間對這兩個地方民風的不認可,但能夠成為近代的一句民間俗語,百姓更多的是對這兩位近代英雄人物的稱讚。
如果風調雨順、政通人和,哪裡會來的暴亂,就像山東的“水泊梁山”,哪個不是好漢?可哪個不都是一肚子的苦水和委屈。雖然“響馬”和“蹬將”是貶義詞,但“山東出響馬,河南出蹬將”我寧願覺得是對“出身卑微,卻行大丈夫之事”英雄的稱讚。
參考資料:
《史記》,司馬遷
《天下郡國利病書》,顧炎武
《孫美瑤與臨城大劫案》,山東傳媒《“民國第一案”司令孫美瑤,如今“搬家”到了市中區》,齊魯壹點
《最後一位農民起義領袖白朗:江湖名號“官大哥”》,中國新聞網
注: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