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吧,少女一身黃色短裙,與來喝酒的紳士們格格不入。
少女桌對面,是地中海老闆,正在勸其晚上出行。
明子(高梨臨),一個出租少女(callgirl),只能在夜色中不情願坐上車。
路上,她不敢與來東京看她的奶奶相認,偷偷流淚。
提名戛納主競賽單元的《如沐愛河》,是伊朗最著名的導演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的作品。
同他的久負盛名《櫻桃的滋味》一樣,《如沐愛河》用公路片的形式,訴說一段綿長而溫情故事。
01 高階誘惑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東京。
梵高曾說日本是一場幻夢。
德國導演維姆·文德斯在《完美的日子》裡用一個公廁清潔員員(役所廣司飾)講東京的疏離。
阿巴斯則借一個東京特殊職業——出租少女(callgirl),在聲色犬馬,紙醉金迷中,尋覓人與人之間的一絲純真。
看他的電影,總會覺得生活很忙,甚而狼狽,但是某些人的眼神裡的純真是你活下去的理由。
很顯然,作為callgirl的明子去了老教授家,但重口的情節卻不會在阿巴斯的電影裡發生。
固然也有誘惑,這來自明子的職業素養。
譬如,開場就談黃色笑話活躍氣氛。
一則關於新婚夜該如何開啟蜈蚣腿的黃色笑話,然後說自己聽不懂。
譬如。悄悄走入老教授房間,老教授的視角里,一扇門背後,看到衣物一件件被扔出。
譬如。在未開電視機裡黑屏裡,有明子身體模糊的影子。
誘惑在,情慾也在,然而,情慾突然被溫情替代。
拿起的照片,證明了明子像老教授的女兒,也像老教授的亡妻。
明子主動坐床邊,撩撥,說想要睡床的這邊那邊,但老教授只惦記櫻花蝦湯要不要喝。
可見。老教授並非只求肉體慰藉。
明子逐漸安心,發睏,沉沉睡去,老教授關燈,結束了這一天。
《如沐愛河》的誘惑,高階。
因為它知道真正的誘惑非裸露,而是調動想象力,讓人想象美好有其具體的輪廓。
知性是一種誘惑,純真是一種誘惑,但本片中表現出的誘惑並不關鍵。
一個老人,因為孤獨,找像亡妻與女兒相象的人,能說因為情慾嗎?
或許有,但也許那只是最淺的一層。
02 溫情是對抗苦澀的良藥
《如沐愛河》裡充滿流暢,瑣碎綿長的對話,但坐在那裡對話,卻絲毫不沉悶,因為你能從
各自的言語間,揣摩他們的心理,甚至人生背景,是個愉悅的過程。
唯獨言語之外,那些嘈雜的街道聲,不斷call電話的鈴聲讓人心悸。
不斷地接電話,掛電話,顯示絕大多數人的關係,甚至親情,像能拔掉的電話線一樣不牢靠。
《如沐愛河》由此講述了兩個陌生人之間的無償互助,甚至可以稱之為一個call girl被陌生老教授治癒的過程。
明子在特殊職業的身份背後是大學生,她穿上大衣,黃色短裙就被短暫遮蓋。
正如人們也能從大衣背後開叉處窺得她黃色短裙。
那些遺散在電話亭的有她照片的小廣告,也相繼被家人、男友發現。
這層身份決定了她有著相對較大的疏遠和隔閡,不論是親情、愛情都將她隔離在外。
而一個老教授,卻治癒了他。
不僅開車送去學校考試,儼然外公與孫女。
遇上女孩的男友,教授可以幫助她遮掩身份,機智用自己是外公的謊言化解。
在女孩身份被發現,男友將其嘴角打破後,老教授接到電話,開車接送。
慌慌張張的憐愛,恍然間已成其最親密的陌生人。
真情恍然在締結的不正常關係中間孕育。
這種真情或許不能稱之為奇蹟,但在生活中也難尋,何況是在太熱的東京。
03 東京,孤獨的不夜城
《如沐愛河》是一個公路片,導演阿巴斯想必是坐在東京的計程車上構思出的劇本。
他眼裡的東京城市群像,是電影真正的主角。
作為一座國際性都市,東京承載著無數繁華的,但又疏離的意象。
比如。小屋內獨自死亡的老人,在屋內堆滿垃圾的御宅族,日本人過分恭敬的禮儀,不願麻煩人的性格,早已成了一種東京特有的文化標誌。
這在影片中也昭然若揭——
如計程車司機,客氣外表下,隔膜,疏遠,宛若一個淡漠的機器人。
如繁華夜景中,找孫女的老嬤站在最明顯的路中央焦急落寞,鄉下的人情社會在都市裡無處可尋。
如教授房間裡,書籍堆滿,成就獎章遍地可循,但充斥著無數嘈雜的,無所謂的電話,卻將他的生活活活打斷。
如鄰居,日復一日地透過紗窗看暗戀的老教授,卻被老教授一句呵斥打斷,心灰意冷。
如每個人在車內看著窗外車流不息,高架橋,霓虹燈,行路人,一個個宛若模具刻出,讓人不由自主的發睏。
孤獨。隔閡。冷漠。是當代都市人的主旋律,手機。網際網路,低頭族,溝通的便利讓心與心的距離,堪比遠山重洋。
《如沐愛河》的溫情也被結尾突然的暴力打碎了。
女孩的男友得知真相怒不可遏,在暴力的石頭砸教授的窗,窗戶碎裂,一切戛然而止。
慌亂,狼狽,電影決絕地把溫情打碎。
或許電影想說生活本該如此?
不是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而充滿狼狽,充滿溝通,結合,交往的阻力。
人與人之間那點點溫情,如同黑夜裡的螢火蟲,越飛越遠。
寂寞的人們,尋遍親情友情愛情的可能性,然後繼續選擇在深夜裡與手機作伴。
這就是糾結的當代人,寂寞的當代人,沖淡不了的孤獨,控制不了的精神,這就是這個後文明時代的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