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東西南北賀新春》這個在央視綜藝頻道每年農曆大年二十九晚上播出的新春特別節目,已經舉辦了11屆,素有“央視小春晚”之稱。
11年來,節目組一直在進行改版和創新,試圖讓這臺新春節目成為順應時代潮流的精品。然而,頻繁的改版和創新,也許反而稀釋了節目的新春氣氛。
2024年,節目再次全新改版,取消了主持人串場,讓人不禁思考,這些頻繁的改變,是在創新,還是在消耗節目的靈魂?
11年的傳統被打破,主持人成為新春祭祀的犧牲品
當晚上8點整,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如約而至的《歡歡喜喜過大年》開場,銀色字型的節目名稱立於紅色底色之上,配樂歡快,一派新春喜慶。
然而,當畫面切入現場,卻未見主持人身影。原來,在開播11年後,節目組突然取消了主持人串場這個環節。這無疑是突破了11年的傳統,更是整個節目的一個重要變革。
多年來,主持人都是《東西南北賀新春》這個“小春晚”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們負責節目串場,透過串詞和場上觀眾的互動,營造出一派新春的氣氛。
突然取消主持人,讓不少觀眾感到有些不適應。其實,《東西南北賀新春》每年都在改版。早在兩年前,為迎合年輕人的喜好,節目組就開始不斷推陳出新。
然而,頻繁的改版並沒有帶來預想中的效果,節目的觀眾基礎並未因此獲得擴大。尤其是請來的主持人陣容並不讓人滿意,出鏡時間少,給人一種敷衍的感覺。
“我們本來就不是專業主持人,更何況出場機會那麼少,要發揮作用也很難。”一位擔任主持人的內部人士坦言。這樣的安排無疑讓主持人們難以施展空間,節目效果也大打折扣。
於是在2024年,節目組乾脆取消了主持人這個職位。“這也算是我們的一種嘗試吧。”製片人王鵬表示,取消主持人可以使節目更流暢,也可以增加表演的時間。
這種創新或許值得肯定,但對於許多觀眾來說,少了主持人作為新春氣氛的傳遞者和興奮劑,新年味道似乎淡了些。
新春不再唯美,取而代之的是雷同的網路審美
與取消主持人一併推出的,還有節目形式與風格上的改變。原本固定在北京舉辦的《東西南北賀新春》,今年改在浙江、新疆、四川、河南4地舉辦。
並且將場地名稱冠以東、西、南、北之名。舞臺上,雲集了眾多一線明星。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東方不敗”周杰倫。
許久不在這類春節聯歡晚會露面的他,這次竟然親自登臺獻唱。現場氣氛隨著他的歌聲達到高潮,全場響起熱烈的掌聲。
然而,明星和熱鬧之外,舞臺上呈現的,還是缺乏新意的表演形式。快閃秀、街舞、魔術、相聲......這些源自網路視聽節目與綜藝節目的表演手法,已經讓人產生了視覺疲勞。
有評論認為,這種高密度的網路審美植入,反倒削弱了新春聯歡的儀式感。此外,隨著表演的高密度展開,廣告時長也變得愈發明顯。
為了騰出更多表演時間,今年的節目甚至增加了廣告植入。一些明星“不經意”地出現在某品牌的產品展示中,有的甚至直接出鏡為廠商代言。
“我們得做得更像個綜藝,這樣年輕人才會喜歡。”節目製作人解釋道。
然而,對那些希望在新春夜晚獲取正能量、尋找儀式感的人來說,這種高強度的商業推銷無疑破壞了氣氛,新春的味道被商業消費稀釋。
改版背後的問題,頻繁創新的反面
《歡歡喜喜過大年》透過改版所帶來的弊端,反過來說明了頻繁創新的反效應。節目組一味追求創新而不考慮觀眾接受能力,也許會適得其反。
改版後的節目,由於捨棄了主持人這個新春氣氛調節器,整體把控力度有所下降。表演內容單一化,很多節目堆砌網路熱點元素,新意不足。此外,內容商業化也比較嚴重。
這些問題說明,創新的背後需要更多理性思考。節目組稱,透過這些創新,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輕觀眾。但問題是,年輕觀眾真的會因此就收看一個在電視上播出的新春晚會嗎?
相比電影電視,他們顯然更習慣手機和短影片。所以,真正的問題可能在於,針對不同年齡段觀眾的區別對待。中老年人更看重儀式感,而年輕人則追求新穎。
為迎合後者,前者的感受被忽視了。其實,創新與傳承並不矛盾,節目可以在保留儀式感的基礎上,適當加強現代化改編。“我們改版的初衷是好的,但手法可能出現了問題。”
製片人王鵬坦言。誠然,創新本身並無錯,但需要在傳統的基礎上積澱。完全拋棄了積澱下來的元素,反而容易丟掉自身的個性。因此,傳承的重要性不應被忽視。
結語
變與不變,創新與傳承,這是每一個長壽節目都要面臨的主題。越到後期,這種矛盾就越尖銳。維持原貌難以滿足新的需求,但變得太快又會失去自我。
《東西南北賀新春》已經舉辦11年,正處在需要找到自我定位,實現傳承創新的關鍵時期。本次大幅度改版升級,既有積極的嘗試,也暴露出執念創新的否定效應。
那麼,節目的生命力要繼續下去,還需要在變與不變中尋找平衡。既要有創新,又要保留一定傳統,這樣才能持續經營,並真正打動觀眾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