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的春晚都能在節目裡看到廣東元素,今年也不例外。只不過春晚節目組對待粵語文化越來越離譜。
今年春晚,導演把廣東童謠《落雨大》改編後,讓幾個粵港澳大灣區的小朋友來演唱。
本地小朋友唱,在發音上肯定是沒有問題,關鍵在於改編。好好一首童謠魔改成髒話歌。
《落雨大》這首童謠,對於粵語地區來說,所有人基本都耳熟能詳。
從清朝開始就已開始口口傳唱,所以無論是爺爺奶奶那一輩,還是現在十幾歲小朋友這一輩,基本都能哼上兩句。
這次把廣東童謠搬上春晚這麼大的舞臺,本該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但因為歌曲改編錯漏百出,廣東人聽了都震驚,氣得睡不著覺。
春晚這麼大一個舞臺,把好好一首童謠改編成粗口歌,這稽核到底是怎麼透過的?
我們來看看這個改編有多離譜:
《落雨大》原來的歌詞是:
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擔柴上街賣,阿嫂出街著花鞋,花鞋花襪花腰帶,珍珠蝴蝶兩邊排
改編後的歌詞是:
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擔柴上街賣,花鞋花襪花腰帶,珍珠蝴蝶兩邊排,花鞋花襪花腰帶,珍珠蝴蝶兩邊排
除了從原來的五句歌詞改為六句外,還把“阿嫂出街著花鞋”刪掉,將原來的“花鞋花襪花腰帶”提前,整句歌詞都升了調,完全不符合粵語歌的協音規律。
這樣改編唱出來就非常怪,調子升上出,唱出來更像是“花嗨花乜花腰帶”。
可能說普通話的人沒感覺,但懂粵語的人都知道,前面兩個字非常不雅,基本等同於髒話。
還要讓天真可愛的小朋友在全國人民面前唱出來,這和在電視機前說髒話有什麼區別?
有人可能會說,能把粵語元素搬上春晚舞臺就知足啦,還要求這麼多?
這還真不是要求多多。
把簡單的童謠搬上舞臺,大家都可以接受改編,但至少改編得好聽,至少要尊重一些粵語文化吧。
改編後,把阿嫂刪掉在情景上就很奇怪。
花鞋花襪花腰帶本來就是阿嫂的穿著,結果把這句刪掉只剩下阿哥。整一段變成了阿哥穿花鞋花襪花腰帶,擔著柴上街賣??
另外,改編後歌曲的粵語發音有非常嚴重的問題。
即使找個會粵語的人聽一下,都能發現問題。畢竟對於“嗨”這個粵語發音,說廣東話的人還是挺敏感的。
不能因為廣東地區春晚收視率低,就胡亂改編吧。
這首歌出現就20多秒,這麼短的時間卻出現一首粵語歌,很難看出節目組的誠意在哪裡。
正如某個科普塑膠粵語歌的博主所說:這樣推廣粵語就像格萊美把科目三作為中國傳統民俗搬上舞臺,展現中國文化。這樣中國人會怎麼想?
《落雨大》這首童謠的改編也是一樣。
最近幾年出現很多塑膠粵語歌,大多數都是一些喜歡粵語歌的說普通話的人寫詞歌唱。
但粵語歌的歌詞一直都被認為是很難寫的。有填詞人曾說寫一首粵語歌歌詞的時間,可以寫五首普通話歌歌詞。
因為粵語有九聲六調,想要押韻朗朗上口,唱出來像說話一樣,其實並不容易。
《落雨大》這首童謠也不是沒有被改編過。
廣東歌手東山少爺就曾改編過,改編後無論是旋律還是歌詞都符合粵語使用習慣,這首歌在廣東地區傳唱度也非常高。
央視春晚節目組如果實在不行,用東山少爺這一版也不是不行呀。總比現在舞臺上讓小朋友說髒話來得強。
總不能因為臺下觀眾沒人懂粵語就能拿正牌說髒話吧,這樣的話或許林雪上春晚更合適。
粵語有時音調一錯,就會把整個意思都改變。就像這次春晚改編《落雨大》一樣,原來第四聲的“鞋”改編成用第一聲唱,發音變成“嗨”,整個意思就變了。
央視春晚節目組不懂粵語其實並不是第一次。
在22年春晚小品《歡樂方言》裡,對粵語的科普更是錯漏百出,裡面的粵語發音更是讓廣東人聽了能氣到失眠。
我能理解春晚把全國各地特色在舞臺呈現的初衷,但如果最後是魔改的話,還是別了。
反正華南F3也不會貢獻多少收視率。
很感謝春晚節目組能把廣東人喜歡的童謠搬上這麼大的舞臺,但還是懇請他們以後能多瞭解一點粵語才進行改編。
如果實在時間不允許深入瞭解,那不如舞獅或者英歌舞表演吧。
在廣東每個城市隨便找一支醒獅隊上臺表演,都比魔改童謠有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