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春晚,到上春山,再到上熱搜。
眼看著白敬亭的樓起了,又塌了。
劇情反轉再反轉,好像懸疑劇。
堪稱“春晚第一瓜”。
先簡單說說“春山學”是什麼。
今年春晚,白敬亭跟魏大勳、魏晨合唱了一首《上春山》。
不少觀眾看完覺得,從妝造到舞臺,咋都有點彆扭?
舞臺的背景是白、青、綠色基調,另外兩位演員都是白色系穿搭。
只有白敬亭的一襲黑衫很是突兀,被網友們賜名“黑敬亭”。
另外,這首歌叫《上春山》。
顧名思義,安排了“上山”的舞臺走位。
舞臺上設計了山形的階梯,應該是讓演員輪流走到山頂唱歌。
但春晚當天的效果並非如此。
白敬亭唱完自己的詞,站在山頂上沒走。
是魏大勳把他“請”下山之後,魏晨才爬上山唱歌。
這套操作,讓很多人懷疑白敬亭是不願意讓出C位,才賴在山上不走。
還扒出了很多他耍心機的證據。
比如,今年春晚演出之後,謝娜和楊迪在後臺採訪各位演員。
《上春山》的演員接受採訪時,謝娜直接問了一句:你們彩排和今天穿的一樣嗎?有人變了嗎?
聽起來彷彿在內涵,其中的某個人臨時換了衣服。
央視主持人王寧採訪三位演員的時候,也評價白敬亭:
你是不是覺得這個舞臺特別大,特別空,好像用盡了力氣都不知道怎麼讓大家記住你?
採訪結束後,她發了兩條微博:
當時白敬亭正躺在風口浪尖被嘲,知情人士的微博看起來有點含沙射影的意思。
還有“業內人士”在倒油,說白敬亭本就口碑不好。
央視也在社交平臺剪了一版“輪流C位”的《上春山》。
後來,網友們開始玩梗。
大家把《上春山》改成《佔山頭》。
把白敬亭P在山頭上,配文“獨坐敬亭山”。
動輒百萬播放量的玩梗影片,讓白敬亭被嘲諷得夠嗆。
“春山學”這事兒,乍一聽確實挺氣人的。
而且是輻射“老中青幼”四代的那種氣人。
看見白敬亭被列舉的小心機,每個人都能從自己身邊找出幾個參照物。
學校裡耍官威的小班長,單位裡愛出風頭的顯眼包。
大家都討厭那種,為了自己得點好處,不惜犧牲別人利益的人。
而且如果這事兒是真的,白敬亭可不只是自私,還是缺心眼。
一場春晚,跟公司年會可不一樣。
代表的是咱們國家的形象,容不得翻車。
這首《上春山》還是貴州省選送的歌(說個題外話,這首歌真的很好聽)。
白敬亭要是瞎搞,直接被一省人罵一輩子。
況且,春晚作為頂級的大型舞臺,需要準備一整年的時間。
近萬名工作人員花了一年時間,圍著幾個小時的舞臺轉。
每個人的站位、動作、神態甚至微表情,早就被指導了無數次,練出了肌肉記憶。
春晚當天,演員們被數百臺高畫質攝像機包圍,眾多導播盯著他們的一舉一動。
到那時候,他們說白了就是會喘氣的道具。
能老老實實演完節目,就算謝天謝地了。
所以,我吃《上春山》的瓜到現在,腦子裡一直有一個疑問:
白敬亭真的敢,或者真的能在春晚舞臺上玩這麼大嗎?
現在網友們對白敬亭的質疑,愈發妖魔化。
把子彈往白敬亭身邊掃射,說他女朋友也不是什麼好東西。
還說白敬亭的淚痣,可能是假的。
甚至說他穿黑色衣服上春晚,就是要破壞貴州省的風水。
你說,這是不是有點太離譜了?
再過幾天,白敬亭可能就被傳成,在春山上給外星總部發訊號了。
喜歡戲劇化、毀三觀的劇情是人類本能。
再加上各種證據來回反轉,真相一直不浮出水面,更是給了大家遐想的空間。
白敬亭這事兒,最有力的闢謠途徑,應該是春晚官方。
可一旦闢謠白敬亭沒有亂走位,網友又要批評春晚舞臺設計不合理。
演員和幕後團隊,肯定得有一個捱罵。
不過後來,央視發文稱,春晚每一個走位都精心設計並被準確呈現。
自稱春晚幕後工作者的網友,有說自己因為白敬亭汗流浹背的。
(網傳圖片)
也有替白敬亭說話的。
還有流出的兩個彩排影片裡,一個影片的走位和春晚當天一樣,一個不一樣。
這些天,我把白敬亭春晚的影片看了不少遍。
在不玩梗、不聽信各方猜測的前提上,咱們理智討論。
白敬亭身為演員,大機率沒資格,也沒那麼大的膽量在春晚舞臺上搞破壞。
他更沒必要這麼做。
為了幾秒鐘的鏡頭,毀了自己的後半輩子,這不是缺心眼嗎?
如果真像網友猜測的一樣,他權利大到可以臨時換衣服、在舞臺上瞎走位,卻不受到任何處罰。
也沒必要憋到上場前最後一刻,再突然搞事了。
這幾天,網友分析下來,可以確定的是。
白敬亭在舞臺上的呈現,確實存在一些失誤,業務能力有待提升。
但臨時換衣服、賴在山頭不走這些猜測,只是不排除有這種可能。
咱們得理性吃瓜。
讓子彈飛一會兒,有了結果再批評也不遲。
白敬亭上春山事件,有幾點讓我覺得很可怕。
一是情緒的裹挾。
網際網路是一張情緒編織而成的網。
影片標題、評論區……到處都是傳播情緒的通道。
“春山學”剛興起的時候,整體呈現出來的態度是嘲諷和憤怒。
絕大多數人都是先接受了別人的情緒,才去關注事件本身。
一不小心,就陷入了大多數的情緒裡,聽不見別的聲音。
二是過度解讀的可怕。
白敬亭事件像一場惡劣的蝴蝶效應。
從春晚的一件衣服、一個動作,到熱搜上的無數個詞條,再到玩梗和塌房。
這些天,網友們挖出了白敬亭的老底。
試圖拿之前的互動、發言、演技甚至戶口所在地,來佐證春山學。
直到魏大勳、宋軼也變成了被辱罵的物件,批評變得越來越沒有憑據。
就像我們無法因為蝴蝶效應,就去說一隻蝴蝶扇動翅膀,能引發暴風雨。
根據白敬亭的春晚表現,去評價他身邊的人的人品很差。
支撐這之間邏輯的,大多是主觀臆測。
這種缺乏根據的定罪,其實很可怕。
三是真相不重要,“爽”更重要。
在輿論面前,比起等待真相,人們更喜歡預設一個喜歡的情節,並深信不疑。
批評做錯事的明星,會帶來權利和正義感。
甚至讓人忽略,我們所批評的問題到底是來自既定的事實,還是眾口鑠金的猜測。
審判別人,需要規則和證據。
如果輿論對一個有聲量的明星,都可以在真相出現之前,就對他形成壓倒式的抨擊。
那當普通人遭遇“三人成虎”的風險時,可能會面臨更大的難題。
這也是為什麼,比起白敬亭一夜塌房的結局,他塌房的過程要可怕得多。
因為這套毀掉一個人口碑的流程,適用於每一個人。
事到如今,白敬亭的風波還在持續。
春晚那天,他是否真正想“獨佔春山”,依然很重要。
如果冤枉,就找對機會,替自己澄清一番。
如果做錯了,就擺正態度,立正捱打。
“春山學”沒完沒了、神乎其神的猜測,需要白敬亭親手終結。
哪怕當“春山學”成為段子的時候,他已經被觀眾送上了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