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全國各大新聞媒體都刊登了則訃聞,內容是中國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郭振清離世,享年78歲。
或許對很多年輕觀眾來說,郭振清這個名字很陌生,但是,如果說起“雙槍”李向陽,一定有人會說,那是他的童年回憶,少年英雄。
沒錯,郭振清就是李向陽的扮演者。他在自己最好的人生年華里,為中國老百姓塑造了建國以來首位帶有浪漫傳奇色彩的“不死英雄”。為新中國的電影史策書寫了獨屬於那個時代的,催人奮進的一頁。
然而,這樣一位中國電影界里程碑式的人物,其後半生卻沒能得到成就新經典的機會,病痛的折磨,後遺症的影響,讓他無法再登上久違的電影大熒幕。而低調謙虛的性格,也讓他選擇低調地與世界告別。
可即便如此,在不少中國人心中,李向陽就像英超電影裡的美國隊長,他永遠活在每個長在紅旗下的孩童心中。其中,不乏崔永元、馮鞏、郭德綱,這些文化界的名人們。
紮根人民的藝術家
2007年6月,由中國文聯國內聯絡部、中國電影加協會、天京市文聯的多家單位齊聚天津的永安公墓,舉行了一場特殊的電影藝術研討會。
之所以選擇在這裡,是因為永安公墓是著名電影藝術家郭振清的安息之地,而這些行業翹楚那天所要討論的就是郭振清的電影藝術。
儘管當時郭振清已經過世快兩年,但是,他對中國電影界的貢獻無法讓人輕易忘記。
這場特殊的研討會不僅吸引了田華、於洋、凌元等老一輩表演藝術家,相聲名家侯耀文、侯耀華、石富寬、郭德綱、于謙以及著名主持人崔永元也悉數到場。
之所以如此大的陣仗,不僅僅是因為郭振清生前的好人緣,更多的是因為他的藝術成就。
正如於洋所說,郭振清的表演是紮根於人民心中的表演,塑造的是深入人心的的形象。而這些,都得益於他豐富的人生經歷。
那麼,郭振清到底有怎樣的豐富的生活經歷,“李向陽”又是如何誕生的呢?這還要從郭振清的出身說起。
1927年,郭振清出生在天津的一戶商人家庭。從小生活比很多同時代的人要優渥得多。父親不僅擁有幾間店鋪,還送他到私塾讀書。
可眾所周知,郭振清成長得時代正好是近代中國最為苦難的時期。打完內戰打外戰,軍閥割據、群雄並起、日本侵略,革命浪潮席捲全國,裹挾著每一個國人沒頭蒼蠅一樣向前衝撞。
因此,像郭家這樣的小康之家,戰火之下也剩不下分毫傢俬,郭振清從此輟學,不得不自謀生路。
1944年,是日本軍國主義最後的狂歡之年。那一年,16歲的郭振清在天津的電車公司找到了一份售票員的工作。
當時的售票員實行的是12小時工作制,中途不得隨意下車休息,吃飯也需自備些窩頭、粗糧餅子用以充飢。
用現代人的眼光看,這樣的工作比現在的996還要可怕,對工人的壓榨程度不亞於打黑工。可是,對於當時的郭振清來說,這份工作卻有著巨大的魅力。
原因就是他所在的電車每天都要穿行於天津城的繁華街區,街邊商家為了招攬顧客大多會播放時下最為流行的曲藝節目。郭振清打小就喜歡出門看戲,這些免費的節目成了他辛苦工作中唯一的樂趣。
日子長了,他找到了一群喜歡玩音樂的朋友搞了個民間樂隊,時常聚一起吹拉彈唱一番。天津人的曲藝天賦在郭振清身上得到了完美體現。
售票員時期他就每天琢磨武術、單絃和數來寶這些表演技巧,後來還軟磨硬泡混進了公司的業餘京劇團,在裡面把所有雜活和龍套都做了一遍。
靠著這些積累,新中國成立後,郭振清迎來了人生的巨大轉折——成為電車公司第一任工會委員。
從此,他成為工廠裡的文藝骨幹,為其成為專業演員創造了契機。
1949年,單位保送郭振清到華北職工幹部學校學習,課程結束後他便考入了天津總工會文工團,成為一名話劇演員。
由於是非科班出身,成為演員後郭振清仍然延續了之前的“體驗式”學習習慣,演什麼角色就去體驗什麼樣的生活。
例如當時他在話劇《搬運工人翻身記》裡飾演了碼頭工人胡二。為了能夠演得像,郭振清就跟著劇院去碼頭體驗生活,把搬運工人得日常全部學習了一遍,讓這出話劇成為當時的熱搜話題,進而被東北電影製片廠選中,改編成了電影《六號門》。
於洋口中“紮根於人民的表演”,指的正是郭振清從人民工作生活中塑造角色的方式。
也正是因為郭振清堅持這種體驗生活的創作方式,才讓他飾演的“李向陽”,如此鮮活,如此深入人心。
眾所周知,電影《平原游擊隊》改編自劇作家邢野的多幕話劇《游擊隊長》。戰爭年代,他作為流亡學生,曾是軍隊演劇社的一員,跟隨部隊到各地演出。後來加入華北聯大文工團,在晉察冀邊區開啟的創作生涯。因有這樣的人生經歷,《游擊隊長》幾乎是當時抗戰將士的真實寫照。
再加上“李向陽”的生活原型是定縣的抗日英雄甄鳳山,電影導演蘇里又曾深陷日軍包圍圈,殺過日本人,又夜行五十多里將擒獲的俘虜帶回解放區。這些的因緣際遇,無形中抬高了李向陽的選角標準。沒有生活閱歷的演員,絕對演不出這樣的角色。
於是,從1954年開始,郭振清、葛存壯等幾位主要演員直接跑到河北保定市清苑縣的冉莊去體驗生活,瞭解當年抗日的真實情況。
那年,郭振清已經28歲,他為了演出“李向陽”高大威猛的形象,每天都要學習游泳、射擊、開車等技能。郭振清原本是不會騎馬的,但是為拍電影,劇組從部隊借來了一匹軍馬給他,逼得他從騎馬小白硬生生練成了一名騎手。
除了這些硬體條件,導演蘇里對李向陽的內在刻畫也要求嚴格。他必須在鬥爭的過程中展現出人物的多重性格,例如在司令員面前,他就得靦腆、天真些,在媽媽的面前,他又是溫柔孝順的兒子。對敵人是極度的恨,對自己人又是極度的熱愛。
如此複雜的人性,放到哪個演員面前都將是演繹生涯的終極挑戰。然而,郭振清不但拿下了這個艱鉅的任務,還把“李向陽”給演“活”了。
隨著《平原游擊隊》的熱映,郭振清被全國老百姓改了“姓名”。在很多年裡,他就叫“雙槍李向陽”。
熒幕上的永恆
“李向陽”取得的巨大成功,讓郭振清迎來了他的事業高峰期。在此後的二十多年裡,他在長春電影製片廠出演了多部緊跟時代的電影作品,受到廣泛好評。
1976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想重拍《平原游擊隊》,郭振清本想去應徵角色,再演一次李向陽。奈何,這次的執棒導演武兆堤以郭振清年紀太大為由拒絕了他,轉而選擇了李鐵軍,讓郭振清成為李鐵軍的幕後表演指導。
可惜,李鐵軍的表演與郭振清相比,還是差了很多。最後,幾乎是郭振清在前面演,李鐵軍跟著後面模仿。但是,時代的差距,仍然讓李鐵軍版的“李向陽”失去了味道,76版《平原游擊隊》沒能掀起多少水花。
1981年,54歲的郭振清離開了長春,帶著妻女重回天津老家,過著養花弄鳥的退休生活。
閒暇時,他就關注兒童教育問題,以這個題材指導了兩部兒童故事片《大虎》和《荒娃》。
郭振清最後一次登臺,是在98年的央視春晚的現場。當時,他和張良、葛存壯這些昔日的同事們一起為全國觀眾表演了小品《正方與反方》。
雖已年近古稀,但是那一天,在那個表演瞬間,這些老一輩的表演藝術家彷彿回到了他們曾經的青蔥歲月,給全國人民來了一波回憶殺。
可是,英雄總有遲暮時。自從郭振清的老伴李曉功患腦血塞臥床後,郭振清也跟著倒了下來。
他有嚴重的高血壓,因沒按照醫囑服藥引發了中風。出院之後,他患上了嚴重的後遺症,半身不遂影響了語言能力。
昔日,喜歡說相聲,唱京劇的郭振清突然失去自主能力,對他是莫大的打擊。根據其子郭曉清說,得病之後,郭振清變得沉默寡言,再不似從前。
2005年去世前,郭振清參加老幹部例行醫療檢查時,被發現蛋白質流失嚴重。不想,他入院治療僅13天,就由於肺部感染,撒手人寰。
8月27日上午10:30在天津市程林莊殯儀館舉行郭振清老先生的葬禮,葬禮規格普通,郭老一無所有地來,一無所有地走了。郭振清的長孫郭曉手捧爺爺的遺像,為他送別。馮鞏、郭德綱、侯耀文也紛紛從四面八方趕到。街坊鄰居自發送行。
侯耀文寄語郭老後代,稱其孫不錯繼續磨鍊。馮鞏則在最後一刻趕到現場。
至於為什麼馮鞏、郭德綱等相聲界演員也對郭振清感情深厚,皆因在天津的相聲界,郭振清堪比元老級人物。
當售票員時學會的說學逗唱,讓他幾乎具備了專業相聲演員的水準,還曾跟相聲演員朱相臣合作過作品《賣估衣》。如果論輩分,郭振清儼然是馮鞏、郭德綱、于謙等人的大前輩。
或許就是基於對曲藝的喜愛,郭振清才在去世前讓自己孫子郭曉小拜在相聲大師侯耀文的門下,帶病堅持參加了孫子的拜師儀式,還囑咐郭曉小定要跟老師虛心學藝,好好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