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短劇,咪蒙又上熱搜了。
春節期間,一部名為《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的短劇爆火,被曝上線首日充值破2000萬。儘管定位是年代劇,場景從城市換到了農村,但從臺詞和劇情上,這部劇依然具有鮮明的“咪式風格”。
不過,新播場瞭解到,有不少使用者是因為春節假期期間頻繁刷到這部劇,最終才會付費入坑。也就是說,這部劇爆火依然離不開投流。
那麼,究竟內容為王,還是投流為王?我們來看看這部劇的詳細情況。
短劇“霸屏”春節檔
“一開始還有點不好意思,以為只有我在看土味小短劇,後來發現身邊其他人都在看.......”
春節後上班第一天,90後女生菲菲意外發現,她在春節期間追的短劇《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成為了全網討論的作品。
“我是春節看抖音,莫名其妙給我推送了好多短劇,估計是春節的投放也特別多,我隔一會就會刷到。”
菲菲告訴新播場,自己是在過年期間刷抖音時,多次刷到了這部劇的影片。“我就點進去看了好幾集,但後面發現要付費,而且還挺貴的,我就沒再繼續看。”
不過,之後她又刷到了好多個《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的影片,但跟之前的不是同樣的賬號,價格也不一樣。“後面看到一個不用單集付費,買個會員一個月29.9元就可以解鎖全部,我就買了。”
她一下子就把80幾集刷完了,表示:“雖然劇情挺土但真的挺爽的,挺好看,演員顏值不錯,臺詞也很有梗,拍得也挺好。”
目前,菲菲開了好幾個小程式的會員,看完了包括《我在八十年代當後媽》、《哎呀!皇后娘娘來打工》以及《脫韁》等多部短劇。
在剛剛結束的春節檔,像菲菲這樣追短劇的並不在少數。而她追的這部《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更是成為了最大的爆款。
那麼,這部劇到底講了什麼?
從題材來看,《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是以80年代為背景的年代劇,融合了女頻、穿越、重生等元素。
據瞭解,《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是書改劇,原著是作者霍北山在番茄小說上連載的《八零嫁大佬》,原著評分9.5,閱讀人數超過120萬。
從內容來看,講述的是女大學生司念穿越回80年代,但開局就被養父母拋棄,被迫嫁給了農村二婚還帶倆娃的男主周越深。之後,圍繞女主如何“手撕”綠茶妹妹、以及與男主身邊“不安好心”的親戚進行鬥智鬥勇展開。
截至2月23日下午,抖音話題#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 的播放量已經超過7億。據報 道,這部劇上線首日的充值收入就破2000萬。
演員、劇情、臺詞“三管齊下”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短劇的製作方是短劇廠牌聽花島,而該廠牌背後的實際控制人是咪蒙。聽花島打造的爆款爆款還包括《裴總每天都想父憑子貴》、《腹黑女傭》,以及此前遭到下架的《黑蓮花上位手冊》。
有業內人士評價:“咪蒙真的是拍一部火一部。他們的編劇水平碾壓現在99%的短劇編劇。”
而從這部劇,同樣能夠看出“咪式風格”的內容。
比如又土又爽的劇情——
劇中,男主設定是養殖場萬元戶,實則是“80年代的高富帥”、“霸道總裁”;而女主自帶氣場、口齒伶俐,懟起人時主打重拳出擊、不受一點委屈。
當綠茶女配故作柔弱實則示威地對女主說:“姐姐,不要怪爸爸媽媽,你要是心裡不好受就打我出氣吧。”女主也絲毫不含糊,一句“得嘞”就將巴掌往上呼,看得網友直呼“爽到了”;而藉著男主不在家趁機欺負兩個孩子的領居大媽,女主也是重拳出擊,最終把人趕出家門,讓人在放假期間“乳腺通暢”。
比如頻頻爆梗的臺詞——
劇中的臺詞也是緊隨潮流,女主與各懷心思的鄰舍親戚的交鋒堪稱教科書級別。別人說她沒素質,她就說“素質不詳,遇強則強”;男主的妹夫蓄意勾引,她就說“家裡沒鏡子難道尿也是啞光的嗎”,一張好嘴頻頻爆梗。
除了內容之外,出眾的演員陣容也成為了這部短劇的亮點。
網路上,許多追劇使用者熱議男女主的顏值,戲稱這部短劇是這部劇《崔雪莉和霍建華的鄉村愛情故事》。
這是因為,女主是韓系臉,有些像金高銀和崔雪莉,80年代的服飾一上身甚至有之前的年代熱播劇《風吹半夏》裡演員孫千的影子;而男主更是長著一張“人山人海”的臉,有說像霍建華的,有說像肖戰的,還有說像李光潔的……
據瞭解,劇播後,男主演的一條致謝微博點贊數從原先的幾百飆升到了幾萬;女主演的微博日常博文點贊數從幾十到了幾千,二人微博均漲粉數萬、抖音漲粉十幾萬。
投流花了6000萬?
儘管《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的爆火出圈,很大程度說明內容才是王道。但一部小程式短劇,除了內容之外,投流同樣是核心。
所以,對於目前媒體報道的“咪蒙春節期間靠兩部劇收入過億”的說法,有業內人士就認為實際上的收入不會有這麼多,首先投流就佔據了相當高的成本。
據瞭解,《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的發行方是掌玩和點眾,是短劇行業的頭部玩家。根據劇變統計的短劇榜單,上週短劇投放量排行榜前三都是這兩家公司發行的。
透過AppGrowing,新播場詳細統計了《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這部短劇的投放情況。
這部劇從2月12日開始進行投放,在2月14日的投放強度最大,當天新增廣告數為5383,在投廣告創意數為6050。
從這部短劇的投放節點和發力點來看,其選擇了大年初三的節點開始投放,剛好錯開了過年期間前三天大眾忙於拜年、走親戚,開始有空餘時間刷影片;此外,其選擇在2月14日發力,這一天還是情人節。
此外,這部劇關聯了92個投放主體,按照近30天的廣告創意數進行排名,前五分別是趣看劇場、繁花劇場、妙看和兩個夢享劇場。其中,快應用就佔了3個。
新播場還查看了2月的短劇小程式推廣排行榜。
可以看到,趣看劇場排名第二,預計投放金額為1.7億,7天關聯140部短劇,其中《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佔比19%;
繁花劇場排名第五,預計投放金額為2000萬,7天關聯105部短劇,其中《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佔比18%;
夢享劇場排名第四,預計投放金額為2700多萬,7天關聯24部短劇,其中《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佔比21%。
僅統計三個小程式的投放情況,如果將投放金額的佔比按照關聯短劇的佔比進行參考計算,那麼粗略估計,《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的投放成本或近6000萬。
所以,減去投流成本之後,咪蒙公司最終的收入或許並沒有那麼高。但《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能夠引起這麼高的關注,本質上是因為咪蒙自帶流量,而且有業內人士認為“咪蒙對內容有較高的掌控權”。
那麼,究竟內容為王,還是投流為王?
此前,有短劇投流公司的負責人曾告訴新播場,投流是很重要的一環,但短劇的投流邏輯其實都差不多。“門檻如果高的話,那不會有這麼多人進來。”
對於《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的爆火,他覺得更重要的是咪蒙團隊的營銷能力和編劇能力:“接下來,短劇行業可能會更加比拼內容,比拼劇本,比拼編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