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從劇中街道的走向、鋪設方式,以及劇中房屋的建築材料上完全可以看出,劇中所謂的寧陽,肯定不是在東北拍的。
被《南來北往》的置景組笑趴下了,改革開放十餘年了,劇中的寧陽竟然完全沒有享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咋地?您講的是另一個平行空間的寧陽呀!
寧陽這個地名,不就是遼寧瀋陽的組合麼。
《南來北往》這部劇呢,主要就是講述了東北最大的兩座城市哈爾濱和瀋陽的故事。
劇情很真實,充分展示了那個處在巨大變革年代普通人的情感與心理變化。
就比如劇中火車司機牛大力辭職去深圳倒泔水發了財的情節,就非常真實。
因為1982那陣兒深圳正火爆的如火如荼,很多東北小夥伴都聽說了到南方遍地是錢,只要不懶就可以大把大把的撈錢。
於是很快就有很多火車司機辭職南下,導致火車差點停運。
還有就是劇中的馬燕馬健姐弟,也非常的符合實際。
咱不知道馬燕是誰扮演的,但是這個演員選的簡直太好了,要知道那時候的東北,也就是1978年前後,鐵路子女基本都是劇中馬燕、馬健這個樣子。
小姑娘都是瘦削麵容尖下巴,小小子都是小胖墩,那時候我們鐵路大院裡邊最有名的故事就是院子裡鋪完大理石地磚之後,根本不用上平整機,只要大院裡的小小子們出來走一圈,那傢伙把地軋的,比一馬平川都平。
要說更真實的還是劇中所展現的東北人的生活情節,比如劇中列車員蔡小年結婚的情節,就相當的真實。
告訴你那時候真那樣,別看列車員蔡小年跟他那個鐵路司機的爸爸蔡大年,每月加在一起有300多塊的收入,但是他們真的連180塊的腳踏車都買不起。
為啥呢?還不是因為鐵路人的特質決定的。
在東北,鐵路人那是相當出名的摳,這一點是整個東北世人皆知的秘密。
所以蔡小年家不買噶新的永久牌腳踏車,也就情有可原了。
當然了,雖然該劇以寧陽和哈城為故事背景,但是劇中並沒有過多的展示這兩座東北重鎮的城市風貌。而更多的畫面則是汪新生活的鐵路大院和工作的火車上。
雖說城市街景的畫面比較少,但是也不是一點也沒有,劇中還是展示了一些寧陽的街頭。
但是不得不說,這些寧陽街景實在是有點過於糊弄,就算按當時東北的狀況,這些街景充其量也就是個小縣城的水準。
而更要命的是,隨著劇中時間的推移,劇中的省會城市寧陽竟然沒有一絲一毫的變化,1978年什麼樣,到了1992年居然還那樣。
咱說這些個沒有任何變化的畫面鏡頭,放在汪新生活的鐵路大院還算勉強湊合,但是放到寧陽的大街上,就真的讓觀眾無法下眼了。
看看劇中最常見的寧陽街景,1978年就這樣,到了1992年還這樣,東北的省會城市呀大哥,早發生天翻地覆慨而慷的鉅變了。
要知道進入九十年代之後,隨著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寧陽這個老工業基地早就舊貌換新顏了,街道不但變寬了,房子也由原來低矮的平房變樓房了。
最明顯的就是馬路上的汽車明顯變多了,像畫面中這種全天馬路上只見一輛車的情景早就一去不復返了。
而且公共汽車也早就換成大龍車了,像劇中的這種小公共汽車,其實要到1995年之後才會出現的呢!
總得來說,這部年代劇《南來北往》還是非常好看的,劇中對當年老工業基地的還原度也非常的高,至少是85度陳釀級別的。
這也充分體現了著名導演+編劇的匠心精神和求真品質,還沒看過該劇的小夥伴們趕緊來看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