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開年熱度最高的綜藝,莫過於《無限超越班》第二季。從向佐的演技,到《無間道》試戲的混亂,再到紀凌塵、朱梓驍在節目中爭執的片段,節目相關話題持續發酵,在網路上形成了一場盛大的狂歡。
從2017年《演員的誕生》至今,國內演技類綜藝已經走過七年。作為一種極具特色的中國式產物,演技類節目經歷了模式出海的高光時刻,影視化改編的同質化競爭,從演員到導演的視角轉換,如今又在TVB藝人培養的外殼下達到流量的新高。在市場渴求的話題熱度和觀眾褒貶不一的口碑之間,演技類綜藝變幻出了更為豐富的形態。
演技類綜藝七年,從「誕生」到「超越」
演技類節目最初能夠一播即紅,重要的原因之一在於題材的開創性和表現形式的獨特性,用“再戲劇化”的方式給觀眾帶來不曾有過的戲劇性。
第一階段的演技類節目採用傳統的才藝選秀模式,構建了導師—選手的主要人物關係,以舞臺上的影視化改編為主要手段,演員在強衝突與強賽制中展開角逐。例如《演員的誕生》透過挑戰賽、導師分組賽、導師團戰賽、單挑賽和總決賽五個賽段來決出總冠軍。
演技類節目不完全整理
繼《演員的誕生》(後改名《我就是演員》)系列後,影片網站在這一賽道也進行了不同方向的創新探索,且都取得了一定成果。《演員請就位》透過1:1實景搭建、現場拍攝剪輯畫面在綜藝節目中實現了全影視化呈現,還原了影視行業從選角到成片的工業化流程全貌。第二季引入市場評級機制,引導演員各找其位、各就其位。《演技派》則強調實地教學,節目棚錄地址選在橫店,青年演員透過多次體驗式演技課程和真實試鏡爭奪主角席位,演員從進組、建組、選拔、試戲到定角的過程中逐漸提升演技。
經過3年多的發展後,此類節目的同質化問題也越發明顯。比如在陣容的構成上,基本都會有這幾類人物模型:科班畢業的新人、從愛豆轉型的演員、沉寂多年的中生代、自降身價的老前輩等,他們各自的故事走向也逐漸套路化。在表演片段的選擇上,多是戲劇性強、情緒起伏較大的內容,以演員大喜大悲式的表演來造成視聽衝擊。除了模式的固化、劇目的重複、敘事的陳舊等,甚至出現了炒作話題、過度消費明星等亂象。
而後《我是女演員》的出現,將觀眾對此類節目的耐心進一步消耗。節目構建了演技學院的背景,以養成新一代古裝劇小花為目標,但近乎全男的導師陣容、令女性感到不適的片段演繹引發了爭議。隨著輿情持續發酵,很難再將大眾的視線拉回到節目主線上,最終只能草草收場。
在演員競演模式已經造成觀眾審美疲勞的情況下,2021年底,《導演請指教》和《開拍吧》兩檔節目將視角從演員轉向導演。前者由4位製片人帶領16位導演、集結優秀演員共同創作影視作品,導演們爭取最優拍片機會,角逐年度價值導演榮譽;後者成立了由4位電影人組成的“綠燈會”,投資青年導演的“夢想劇本”,助力青年導演完成原創作品的拍攝。
節目讓以往居於幕後的導演走到臺前,揭示其選擇演員、劇本、溝通各方等工作過程,讓觀眾對電影的運作過程有更深入地瞭解。兩檔節目以扶持新銳青年導演、還原電影工業化流程為目標的同時,也與此前以演員為中心的節目形成一定差異化特徵。但在之後,導演創制類節目並沒有得到進一步開發。
在近年來香港和內地文化娛樂產業持續加強交流合作的大環境下,2022年底開播的《無限超越班》透過引入TVB藝人培養模式,為演技類節目注入新的血液。節目以“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的培養模式和工作場景為依託,以“職場+導師”的雙重製度為敘事主線,希望透過前輩藝人的幫扶實現青年演員的成長。
職場模式固然帶來了新鮮感,眾多TVB老面孔和經典港片IP也能夠以“回憶殺”引發觀眾共情,但《無限超越班》並沒有得到大部分觀眾認可。節目中無線訓練班模式的套用對內娛生態的幫助只是隔靴搔癢,主旨也從對演技的探討、為行業輸血偏離至對流量和話題的追逐。
而後也有演技類節目融合其他元素進行探索,比如《一拍即合的我們》採用戀綜模式,讓男女演員配對演戲;《來者何人》以選拔武打演員為目標,表演課程、武打課程同步進行,但取得的進展都相對有限。這一領域目前最新的一部作品,便是引發大眾關注與熱議的《無限超越班》第二季。
值得肯定的是,演技類節目直擊行業痛點,為大眾瞭解影視產業提供了一個視窗,對於影視生態的反映也是與時俱進的。比如在微短劇盛行的當下,《無限超越班2》的選手中也加入了短劇演員錦超,以他為樣本來探討從短劇到長劇的演員職業轉型。但拋開一時的流量話題,演技類節目只有持續輸送人才、孵化優質作品,對於影視行業的長遠發展才能有積極正向的意義。
專業化與大眾化,往天平的一端傾斜
演技類節目能否為影視賦能是一方面,站在綜藝行業的角度,演技類節目的發展歷程和探索方向,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為其他型別的內容提供參考。以近年來綜藝垂直細分的創作趨勢來看,演技類節目也是對演員這一圈層賽道的開發。但是在專業化和娛樂化的權衡上,演技類節目卻顯示出不同的特徵。
首先,演技類節目透過跨媒介融合敘事、多重戲劇衝突,降低了觀看門檻。此類節目在綜藝的載體中融入舞臺表演、影視化拍攝,打破了節目錄制和片場拍攝的邊界,為觀眾展示出近乎真實的影視製作過程。多元藝術的融合使節目更具層次性和可看性,同時滿足了大眾對不同文化產品的需求。
節目中導師和導師、演員和演員、導師和演員之間持續產生的戲劇衝突,是能夠持續引發觀眾討論的話題點。雖然演技的評判看似是件專業的事,但對於無差別的人類爭吵,觀眾可以無拘無束地行使話語權。提升使用者參與感,是演技類節目揭開專業化面紗的有效手段之一。
其次,在主要人物的塑造上,演技類節目也有著獨到之處。垂類競技節目往往著力塑造的是專業技能過硬、在整季節目中有著故事線的選手。而演技類節目的“有效人物塑造”更多服務於單期節目及其話題傳播。
節目中,在選手或學員的統一身份下,演員們的資歷、流量等差異化屬性被消解。前輩的身份不代表能被一路保送,擁有流量不代表一直是話題人物,能否出圈完全依託於演員的個人表現。
時至今日,觀眾可能不記得演技類節目的冠軍都有誰,但依然會對歐陽娜娜的“螞蟻競走十年了”、黃聖依的“海娃”等名場面如數家珍。對於正在播出的《無限超越班2》同樣適用,經歷了初次面試和組隊試戲後,觀眾記住的不是真正發揮出色的演員,而是向佐、紀凌塵、朱梓驍的動圖和熱搜。
就這一點來看,演技類節目其實完成了國內綜藝對“丑角”的重塑和補位。真人秀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態,其主要目的是供大眾娛樂消遣,而此前大部分節目遭受的詬病之一,就是嘉賓放不開、綜藝感太差。舉例來說,就如同《RM》缺少了李光洙後,趣味性就大幅下降。而演員在演技類節目中的“出醜”,反而成為了一種無傷大雅的真情流露。嘉賓們在真人秀中展示自我,在影視化拍攝中扮演特定角色進行演技比拼,實現了真人秀劇情化的極致表達。綜上所述,演技類節目成為了一種低門檻的文藝產品,成為使用者覆蓋面最廣的品類之一,在文娛市場中佔據著重要位置。
伴隨著演技類節目一路走來的觀眾,近期在社交網站上釋出了相似的觀感。節目構建了一個大型競技場,用所有內部參與者互飆演技的集體自嗨,去網際網路置換一場大眾狂歡。在話題發酵的過程中,再用“樂子人”視角放大事件的娛樂性,消解本應進一步展開的思考與批判。
近年來,歡樂解壓成為了一種國內外共通的大眾情緒。《2024電通創意趨勢報告:探尋未來》將“歡樂頌歌”作為首個趨勢進行解讀,“在我們的世界,快樂源泉早已供應不足,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亟需。我們看到,愉悅感、鬆弛感與娛樂性正成為有力的武器,幫助我們對抗這個可怕、瘋狂與混亂的世界。”某種意義上,演技類節目帶來的歡樂,是大多數喜劇類節目無法做到的;反過來,時代對喜劇的新要求同樣適用於演技類節目的發展:如今是要靠引發觀眾共鳴的情景設定來吸引目光的時代,觀眾對於演技類節目的社會性和真實感有了更高的要求。
文章版權宣告:本文為原創文章,未經作者允許,嚴禁轉載、抄襲、篡改、摘編。如需轉載,請與作者聯絡,取得授權後方可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