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以前總聽人說,母女之間更容易相處成仇人。
當時還不信,如今社會新聞看多了,再加上綜藝《是媽媽,是女兒》的熱播。
喜喜深刻體會到,中國式親子關係裡,母女關係或許比父子關係還難相處。
趙小棠的媽媽在節目裡說:“母親是很難和女兒相處的……”
的確,從節目中看,除了歐陽娜娜一家,其餘三組家庭的對抗性都很強。
陶欣然的媽媽控制慾很強,甚至把這份控制延續到了外孫女身上。
王珞丹對於親密關係有非常明顯的抗拒,很多時候跟媽媽說話毫不留情。
趙小棠表面上跟媽媽相處的像朋友,但能感受到她心裡有怨。
趙小棠和陶欣然說自己曾經跟媽媽聊不了一點天,她們的人生觀、價值觀,所有的東西都不一樣……
她們雖成長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但她們的親子關係都有一個共同點。
母親的控制慾強,女兒的反抗意識更強。
02
這四組嘉賓中,最具代表性的嘉賓是陶欣然母女。
也正是因為看了這檔節目,喜喜才明白為何陶欣然能把安陵容刻畫的入木三分。
陶欣然的母親是老師,時刻把慈母多敗兒銘記於心。
對於女兒,沒有最嚴,只有更嚴。
考96分要捱打。
考第四名要捱打。
粗心做錯題也要捱打。
捱打的時候,還不能哭,哭只會打的更狠。
多年後母親談及原因說:“是為了煞女兒的威風,讓她別驕傲。”
“都是為她好……”
“做老師的孩子,必須比其他人更優秀”
這充滿上位者口吻的表達,讓人窒息。
陶母嘴裡的優秀,並不單純指學習,其他方面也要優秀。
為了提升氣質,母親送陶欣然去了舞蹈班。
舞蹈,改變了陶欣然按部就班的生活軌跡。
上高中時,母親讓她走文化課路線,她非要走藝術生的路。
一個傳統教育出身的母親,怎麼可能容忍女兒以藝術為生。
陶欣然想上藝校,並不是單純為了跟母親作對。
而是藝校提供住宿,她可以遠離控制慾超強的母親。
父母永遠不可能是孩子的對手,一次次爭吵之後,陶欣然如願以償。
03
遠離母親,有讓她們母女之間的關係變好嗎?
很顯然,沒有。
《甄嬛傳》大火之後,很多人都去找陶媽諮詢育兒經。
陶欣然用一種非常愚蠢的方式,懲罰自己的母親。
她說:“我成為今天的我,是因為我自己,不是你教育的成功。”
說這段話的時候,陶欣然20多歲,還處於跟母親激烈的對抗中。
母親讓她往東,她偏要往西。
即便是今天,陶欣然自己做了媽媽,跟母親有了共鳴,她們還是無法統一意見。
女兒何陶畫畫認真,陶欣然決定給女兒獎勵。
祖孫三人一起去超市選購食材,順便讓孩子挑選禮物。
何陶邊看邊挑玩具,姥姥直接拿起旁邊的數學練習冊,讓何陶買。
何陶還想再挑一挑,姥姥卻一直催著她回家。
原本非常開心的購物獎勵,被姥姥變成了敷衍了事。
姥姥頻繁用“下次再說”“明天再看”“回去了”“回去做飯了”來控制何陶。
老一輩父母,在掃興這件事上,無人能及。
陶欣然非常耐心開導女兒,但女兒的情緒明顯收到了影響,最終決定回家去網上買。
面對這種情況,陶欣然寬慰的不僅是女兒,還有年少時得不到尊重的自己。
04
她們母女間並沒有深仇大恨。
只是生活中難以理解的瑣碎小事太多,得不到妥善處理的情緒太多。
才讓她們的關係越來越差,集中爆發時雙目通紅猶如仇人。
提及過往陶欣然極易潸然淚下。
但同時她又對母親充滿愧疚和虧欠。
人就是如此矛盾,一邊怨恨父母的過往,一邊心疼父母的衰老。
年少候她肯定有過怨恨,
如今已為人母,她體會到的只會是更復雜更難以處理的情緒亂麻。
她對母親的教育方式充滿意見,但又不能拒絕母親對女兒的教育。
以前母親跟她據理力爭,她生氣。
如今母親默不做聲,她難過又愧疚。
為了幫助她,母親放棄了老家悠閒的退休生活,拋下老家的親戚姊妹、老友。
毅然決然來北京幫女兒承擔家務,照顧外孫女。
她們的關係在緩和,她逐漸懂得母親的辛苦和不易。
但當年的裂痕並沒有消失。
陶欣然只是用親情的紐帶把傷口纏了一圈又一圈,假裝一切都過去了。
可過去了,跟放下了,是兩回事。
05
從官方透露的物料中,我們看到陶欣然的母親向她道歉。
母親剛起了一個話頭,陶欣然扭過頭去,眼淚止不住的流。
她沒有看母親,更沒有去擁抱母親。
她能理解母親的做法,但並不意味著她可以釋懷過往。
她很愛自己的母親,但這並不代表她要事事順從。
在所有親密關係中,親情是最容易被道德綁架的感情。
一句“我都是為你好”,可以掩蓋一些錯誤的行為和語言。
親情這玩意,從來不講理。
萬幸,他們家世代傳承的親子創傷,在陶欣然這裡終結了。
(圖源《是媽媽是女兒》,侵權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