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對上海的住宅第一印象是什麼?高樓大廈?三室一廳?陽臺花園?洋派樓房?落地大窗?那你們就錯了,以上這些是有錢人住的,而且很多還不是真正的上海人,上海這個地方工薪階層在以前住的不能叫房子,頂多叫鴿子棚。
今天給你們介紹下老上海那代人的居住環境(弄堂),歲月跨度人群從30年代~90年代,而00後的小朋友是否還有出生在弄堂,可能或許有,但是不多了。
這是個令人無奈和唏噓的歲月。因為弄堂而吵翻多少子女,解散多少手足,離掉多少家庭,不計其數。原因只有一個——貧民窟,地方太小,影響到了自尊心。
男孩子基本上都沒那個臉在戀愛時把女朋友帶回家,住房條件慘到自己都無法接受。俗話說人不能忘本,要對老宅有感情。呵呵,住在弄堂裡說真的,自己都覺得太慘。
只能熬,熬到動遷或者申請經濟適用房。但是年紀基本上都30多歲了,錯過了很多本該有的姻緣,都因為弄堂的房子毀了自己的戀愛交往。
紅磚、白牆、瓦片,下雨上面漏水,暴雨裡面進水。一副活脫脫雨天把日子過成了貧民節奏的景象。
由於大人要上班,我住過一段時期的弄堂房子,那是我外婆家,寒假暑假都要在那裡渡過。28平住著多少人呢?外公外婆,舅舅舅媽表弟,還有大舅舅的孩子(也就是我表哥),七口人吧,小床搭到了廚房。那時候晚上我還不太懂,長大之後我懂了很多的事兒。
別看不起阿三,我們也是五十步笑百步,髒亂臭惡充滿著整個弄堂,你們知道倒馬桶嗎?就是一家子晚上的屎尿都用幾個痰盂接著後第二天拎著它去弄堂大門口的公廁集中地倒掉,回來在清洗,路邊經過的人每每路過弄堂大門口,那味道就是兩個字——酸爽。
怎麼會有這樣的房子呢?晚清年間,國家處於火熱之中,許多人從各省各縣的農村逃到上海來打工賺錢餬口,從碼頭扛貨到拉黃包車,從白渡橋擦皮鞋到虹口屠宰場,無一例外的都擠到上海城區的街道上。但介於地方小的原因,又需要安身之處,於是就在小馬路上建造了這樣的一牆之隔的住宿,猶如鴿子籠一樣的排布。
記得在外婆家的日子裡,就沒有抬頭看到天空的時候過,都是從各種褲襠下穿梭過。抬頭一看,鄰居家的姐姐,阿姨,阿婆們穿的什麼顏色的內……都清清楚楚的。竹竿都一根根橫在樓和樓之間,誰要是輕工好一點晚上挪過去當個隔壁老王還真不是什麼難事。
沒有隱私,重要的事說三遍。今天把這個最有殺傷力的話題寫到最後。三代人擠在一個20平的屋子裡,毫無隱私,充滿著尷尬。年代大約是2000年左右,老一代祖輩70~75歲,中年爸媽45~50歲,而我們處於青春期16-20歲,你們細品。
為了給子女騰出私人空間,很多時候老人在小夫妻新婚的那段日子裡,夏天晚上都睡在弄堂路上,一把躺椅,一個茶杯。
聽到鄰居的吵架,家裡大大小小事情的吐糟和爆料已經如雷貫耳,根本不稀奇。如果弄堂文化能延續到今天的話,我可以保證這裡面的人每天都有八卦新聞上熱搜,個個都是流量高手。
珍惜現在的居住改善,從那裡出來的父母至今也已經步入了當年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年紀了,善待他們,因為他們在弄堂裡憋屈了大半輩子了。誰都是從小夥子小姑娘時期走過來的,都有著對生活品質的嚮往,我們肩上的孝道任重而道遠。
此文獻給上海那代窮苦的祖輩們和父母們,以及仍舊在弄堂裡苦苦煎熬的同胞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