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電車通
1月1日,何小鵬宣佈XNGP已覆蓋全國243座城市,2月2日,鴻蒙智行宣佈,問界車型智駕系統升級,高階智駕實現覆蓋全國99%路段,大城市到小鄉村都能用。
春節期間,我體驗了小鵬G6的智駕功能,可用路段幾乎不用接管,車道線、紅綠燈等均能正確識別。能夠大幅提升出行體驗的智慧駕駛,成長速度比我們想象中快得多。
高速路況簡單,問界、小鵬等車企已實現基本覆蓋,下一步車企競爭的重點,將是城區領航輔助駕駛。車企準備如何應對接下來的競爭,行業已傳出了不少風聲。
硬體「兩極分化」
均衡智駕級別與成本,是車企與自動駕駛企業需要謹慎對待的問題,如小鵬出於成本考慮,計劃未來持續減少鐳射雷達。不過現階段而言,高階智駕依然難以離開鐳射雷達。
去年12月26日釋出的問界M9,搭載行業首顆量產的192線鐳射雷達,擁有長達250米識別距離、184萬點/秒成像能力、垂直解析度達0.1°、雷達掃描頻率達20Hz,相較於目前市場上主流的96線~156線鐳射雷達,堪稱「遙遙領先」。
然而華為192線鐳射雷達官宣後不久,北醒光子就官宣旗下256線鐳射雷達投產,CES2024大會上,鐳射雷達巨頭禾賽科技更是推出了512線鐳射雷達——AT512,這款雷達探測距離可達300米,最遠測距可達400米,成像能力則達到了1288.8萬點/秒。
鐳射雷達線束越多,捕捉到的物體細節越豐富,建模輪廓越完整,形成的點雲圖也會更加清晰,而且擁有更高的冗餘度和抗干擾能力,能夠提升智駕安全性。不過線束太高隨之而來的便是成本上升與功耗提高,恐怕只有問界M9這種50萬元左右的豪車,才能用得上192線及以上線束的鐳射雷達。考慮到車載鐳射雷達的功耗一般在50W以內,對於續航的影響不會很明顯。
卷硬體方面,中國企業經驗豐富,按照這個發展速度,相信用不了幾年,上千線束的鐳射雷達就會面世。
智駕對於晶片也有一定要求,國內地平線公司將於4月釋出征程6晶片,算力高達560TOPS,之前NVIDIA釋出的Thor晶片算力在達到了2000TOPS。不過相較於雷達等其他硬體的引數提升,算力提高並不困難,單顆算力不足,那就多來幾顆晶片就是了。
鐳射雷達+高算力晶片無疑可以提高智駕安全性,但高昂的成本並非每家車企都願意接受,以特斯拉為首的部分車企,選擇了廉價的純視覺方案。當然,即便是特斯拉,也需要以高算力晶片作為基礎,國內部分企業則選擇更加極致的路線,低算力晶片+攝像頭+少量雷達,即可實現L2+級自動駕駛。
代表企業有商湯絕影、大疆車載等企業,商湯絕影與哪吒汽車聯合推出的智駕方案,僅需16TOPS算力晶片和5R11V(5顆毫米波雷達、11顆攝像頭)感測器,就實現了高速、城市路段領航輔助駕駛。
大疆車載推出的方案,最低僅需32TOPS算力晶片,搭配7~9顆攝像頭,無需任何雷達,即可實現區域記憶行車。若想實現L2+級領航輔助駕駛,將晶片升級至80TOPS即可,這一套硬體成本還比不上一顆鐳射雷達。
汽車智駕硬體已呈現出兩大方向,高階車型追求硬體效能提升,成本次要考慮,鐳射雷達線束數量與晶片算力為主要競爭點。中低端車型則追求極致壓榨硬體潛能與低成本,以便於惠及購車預算較低的消費者,如此一來難免對於軟體演算法提出更高要求。
軟體「大模型當先」
2023年下半年至今,不少車企宣佈將AI大模型、生成式AI搬到汽車上,以求將汽車與智慧助手、生產力掛鉤。如比亞迪的「璇璣架構」,分為雲端AI與車端AI兩部分,車端AI大模型無需資料上傳,擁有更好的保密性,沒有網路的情況下,也能執行使用者發出的指令。
相較於AI大模型與生成式AI,大模型在智駕領域的前景肉眼可見,去年毫末智行就釋出了自動駕駛生成式預訓練Transformer大模型DriveGPT雪湖·海若,以DriveGPT作為雲端測評模型,評測車端小模型的行駛表現。毫末智行將場景離散化處理,分割成數十萬個小場景,與實際駕駛環境進行匹配,系統可以根據相似的場景,作出智駕推導與判斷。
自動駕駛企業與車企正在嘗試車端部署智駕大模型,但上千億引數的智駕大模型,哪怕裁減到百億級引數,由於車載晶片算力問題,暫時反應速度也比不上雲端大模型。堆晶片可以解決算力問題,取而代之的則是成本問題。
大模型的主要優勢之一,就在於可以降低智駕生態建設成本。截至2023年11月國內公路里程已達535萬公里,而且還在不斷變動,全部高精度繪製所需要的成本無法想象。當前雖然擺脫了對高精度地圖的依賴,但依然需要「輕量級地圖」或「去高精度地圖」。
華為已打破了這一傳統,不是一城一城的開通,而是直接全國覆蓋。華為所採用的方案與毫末智行相似,智駕大模型收集到了足夠的資料,並離散化處理,成為道路拓撲推理的依據,結合普通導航地圖便可實現領航輔助駕駛。
車企都在擺脫高精度地圖的依賴,但依然需要輕量級地圖,這就導致領航輔助駕駛覆蓋速度不夠快。況且國內公路一直在變化,部分地區可能需要反覆繪製,小鄉鎮等落後地區,恐怕2030年都等不到車企的地圖繪製團隊。
透過大模型、離散場景與道路推理,實現領航輔助駕駛乃至自動駕駛,對於算力和資料量的要求更高,整體成本低一些,擁有大量資料後,效率提升較為明顯。有了華為作為先例,2024年或許我們就能看到其他車企採用相同方案實現全國智駕。
自動駕駛腳步漸快
從近年來各類智駕法律法規的制定、路測牌照的發放,我們能看到相關部門正有條不紊推動自動駕駛商用。
2024年2月8日,全國首個智慧汽車智駕表現資料開放平臺亮相蘇州。該平臺由車控CHEK打造,目的是解決智慧汽車資訊不對稱問題,國內問界、小鵬、蔚來等眾多車企已加入該平臺,將透過該平臺披露智駕接管次數、避障能力等資料。
該平臺的建立,一方面能夠反映出車企的不足之處,為車企指明技術最佳化方向,另一方面則可以作為消費者買車時的參考,智駕好不好不能只看車企宣傳,資料才能說明真實情況。
軟硬體的持續研發與升級,成本的不斷降低,都令15萬元以內車型看到了普及高階智駕的曙光。高階車與低價車型的可靠性,我們都能在車控CHEK的平臺看到資料,若是高階車型的接管頻率高於低價車,恐怕會對車企名聲產生一定影響。不過目前智駕硬體成本偏高,短時間內我們無法看到太多成果,也難以做出對比。
高速NOA較為成熟,今年有可能實現全面覆蓋,城區NOA則是今年車企競爭的重點。更高線束鐳射雷達、更高算力智駕晶片的應用,能夠強化汽車的智駕能力。極氪001改款被曝或將成為首款正式搭載NVIDIA Thor晶片的車型,北醒光子256線鐳射雷達已投產,相信首款搭載該產品的汽車距離上市也不遠了。
大模型的加入則可以大幅提升智駕訓練效率,加速智駕演算法完善,並且令智駕系統駕駛邏輯更像老司機。
何小鵬曾表示,2024年是自動駕駛元年。從車企、自動駕駛企業、供應鏈企業的動作來看,這個元年的火藥味格外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