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在日前央視財經《對話》節目中,董明珠回應“玫瑰空調被吐槽”,她說:“‘玫瑰空調’的設計,實際上更多是想跟家庭生活融合在一起……我們要不斷地創新,把空調做成家裡的藝術品,這就是我的目標。”
“玫瑰空調”的爭議並非個例,當空調這一白電“大單品”進入存量時代後,其轉型方向一直捉摸不定,高階化成果顯現的同時,個性化轉型不及預期。專家指出,細分市場固然能更好地擊中使用者痛點,但其空間有限也是事實,更重要的是,個性化探索已漸漸成為頭部品牌的專屬,並非所有玩家都有資格“跟牌”。
新品難以形成潮流
長期以來,無論是天氣還是房地產市場,都在左右著空調的景氣度,尤其是高階分體式空調、中央空調,其銷量一直是隨著房地產市場變化。從資料來看,據奧維雲網統計,2023年中國房地產精裝修市場新開盤專案1564個,同比下滑21.9%,降幅收窄20.6%,市場規模93.39萬套,同比下滑35.9%,降幅收窄13.2%。其中空調產品配套專案1141個,配套規模達65.49萬套,同比下滑20.4個%,降幅收窄11.8%,配置率為70.1%。不難看出,空調市場的變動趨勢與房地產基本同步。
資深產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對北京商報記者分析稱,近年來,空調高階化的趨勢愈發明晰,但是高階化程序中的主導思路,仍是在基礎特性上進一步最佳化、革新,具體來說,一、二級能效產品逐漸取代多級能效,變頻空調也逐漸取代定頻空調。
梁振鵬也指出,在高階化取得成果之際,個性化或許仍是廠商的難題,雖然其在這方面多有嘗試,母嬰空調、廚房空調、智慧空調等品類層出不窮,但總的來說,這些新品的覆蓋程度有限,也沒能成為某一空調品牌的新標籤。其原因在於細分賽道受眾有限,難以形成穩定、規模化的出貨,另外技術門檻也不算高,很容易被同行追平。
頭部品牌專屬玩法
觀察市場可以看到,空調企業的創新,在某種程度上總和市場需求錯位。舉例來說,新風空調算是近年來表現較好的新品類之一,所謂新風空調,即在基礎功能上增添了對室內空氣迴圈、淨化的系統,與以往的內迴圈空調不同,新風空調可以引入室外空氣,同時又進行過濾處理,瞄準的正是苦惱於空氣質量的使用者群體。
然而新風空調在社交電商渠道、下沉渠道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據GfK統計,在2022年、2023年,在社交電商渠道,新風空調在掛機中零售額佔比分別為1%、1.5%,在櫃機中的零售額佔比為1.4%、3.4%。在下沉渠道市場,新風空調在掛機中的零售額佔比分別為1.7%、2.1%,櫃機中零售額佔比分別為2.6%、1.6%,其櫃機市場甚至出現滲透率下滑趨勢。
產業觀察家丁少將對北京商報記者分析稱,新風空調作為高階品類,其售價也偏高,但是在社交電商、下沉渠道中,消費者往往對價格更敏感,對價效比更關注,如今空調出貨的重心逐漸向電商與下沉渠道轉移,這就讓新風空調處於比較尷尬的境地。
與之類似的還有廚房空調。據統計,雖然國內近年來廚房製冷產品的增速超10%,遠超空調產品大盤,但每年銷量也就在100萬—200萬臺之間,與傳統品類相比可謂小巫見大巫。
在此背景下,空調個性化發展的邏輯是否還成立,不免成為許多人的疑問。丁少將認為,空調個性化發展依然是可預期的趨勢,而且往往與高階化相伴,但這或許是頭部品牌的專屬,中小企業難以跟進,自然也難以形成肉眼可見的潮流。
專家分析稱,個性化是頭部空調廠商延伸“觸角”的手段,專注場景與需求的細分,令其能進一步挖掘市場潛力,這一切的前提,是頭部品牌的基礎空調品類已經形成了穩定的市佔率,讓其有餘力去進行新的探索,而腰部、尾部品牌一直難以擺脫掙扎求存的狀態,未來空調市場的分化或許會進一步加劇。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王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