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科莫多龍是地球上現存長得最像恐龍的動物。
事實上,從遺傳基因來看,科莫多龍和恐龍的關係還沒有鱷魚近,但與鱷魚相比,由於棲息地環境逐年惡化,科莫多龍的數量不斷下降,甚至可以預見滅絕的結局。2021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科莫多龍的保護級別從“易危”升為“瀕危”。
好在相比起很多動物來說,人們對於科莫多龍的保護並不晚,甚至相比起其他物種來說還要更早些,目前美國、捷克、英國、新加坡、西班牙等國的動物園均已實現科莫多龍的人工輔助繁育,但我國始終未傳出人工輔助繁育科莫多龍的好訊息。
近日,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以下簡稱“長隆”)官宣,自2013年引進4條科莫多龍後,於2020年首次繁殖成功,目前已經繁育有25條科莫多龍後代,並將在今年和遊客見面。
長隆人工輔助繁育科莫多龍成功 圖/受訪者提供
先有“龍”,再有“龍先生”
科莫多龍又叫科莫多巨蜥,因產於印度尼西亞的科莫多島而得名,是世界已知現今存在種類中最大的蜥蜴,體長最長可達3.13米。
根據長隆向中國新聞週刊提供的資料,2013年1月26日,長隆引進了4條科莫多龍,其中兩雄兩雌。在引進了4條科莫多龍後,長隆隨即又引進了“龍先生”。
“龍先生”本名蘇永龍,2013年前已經在中國臺灣地區從事了超過20年的爬行動物救助保護工作,他對中國新聞週刊介紹稱,自己此前的工作主要針對“遷地保護”,就是將世界範圍內的瀕危動物在我國範圍內進行保育繁殖,並且評估當地環境是否適合進行該物種的遷地保護工作。
蘇永龍表示,自己到長隆時,就已經做好了進行繁育研究的打算,只是引進的幾條科莫多龍年紀尚輕,還沒有達到性成熟的年齡,因此並沒有出現交配行為。
2017年,蘇永龍開始逐漸嘗試讓科莫多龍合籠,在經過近3年的不斷嘗試和研究記錄,終於在2019年突破繁育難題,科莫多龍成功交配。但很快蘇永龍發現了科莫多龍和其他兩爬動物不同的地方。
首先是“滯育期”。“滯育”是一個生物學概念,是動物受環境條件的誘導所產生的靜止狀態的一種型別。在昆蟲中並不少見,在兩棲爬行類動物中,部分龜鱉也會有“滯育期”。簡單來說就是受精卵發育一段時間後,必須調整相關因素才能使其繼續發育,在自然環境下就是靠自然環境變化調節,而在人工環境下就需要人為干預。
科莫多龍受精卵 圖/受訪者提供
相比起一般爬行類動物,科莫多龍的“滯育期”要複雜一些,蘇永龍介紹稱,在人工環境下孵化的科莫多龍蛋,溫度、溼度和風力三個指標是波動的,只有掌握這個波動規律,最終才能使受精卵成功孵化,這就需要保育團隊對科莫多龍蛋進行持續不斷的研究和監測。
除了“滯育期”外,雌性科莫多龍的“護蛋”行為也令團隊感到意外,相比起其他爬行動物而言,雌性科莫多龍擁有極強的“護蛋”本能,在一米深的坑中產下卵後,雌性科莫多龍便持續停留在卵的正上方,並且有著極強的攻擊性。
“我們發現,保育員一旦靠近它,它就會瘋狂掘進身下的土壤,將卵暴露出來後,在很短的時間內,它就開始食用自己的蛋,這是一種保護機制。”蘇永龍說。為了避免科莫多龍因為保育員的干預持續吃掉自己的蛋,保育員只能用木板將雌性科莫多龍與蛋隔開,然後將蛋取走。
好在這些努力沒有白費,2020年經過2個月的妊娠期和長達8個月的孵化期,9條科莫多龍在同年8月成功孵化。隨後在2021年和2023年又有16條科莫多龍成功破殼,截止到目前,長隆已經實現人工輔助繁育25條科莫多龍。
小科莫多龍破殼而出 圖/受訪者提供
科莫多龍是“老毒物”?
科莫多龍的日常食譜是腐肉。在廣東地區的牛肉、雞肉等肉類,在常溫下放置2天,輕度腐敗後,給科莫多龍食用,當人工輔助繁育後,蘇永龍本想用新鮮牛肉誘其開食,但發現新破殼的小龍依然存在食腐性。最後用雞蛋液裹著輕度腐敗的牛肉,讓小龍開了口。
保育員給科莫多龍餵食 圖/受訪者提供
對於坊間流傳的,科莫多龍口腔內唾液含有劇毒,可以用毒液麻醉獵物進行捕食的傳說,蘇永龍透過親身經歷進行了闡述。
科學研究顯示,在科莫多龍的下顎確實存在一個腺體,這個腺體可以分泌出有輕微抗血凝的物質,但這種物質究竟是否能算作“毒”,蘇永龍認為這需要再研究和判斷。
“一些影片中看到,在印尼保護區中,科莫多龍撲咬水牛,隨後分食水牛的畫面。但我認為,水牛致死的原因並不是來自科莫多龍的毒液,而是在於被科莫多龍咬傷後傷口感染出血導致的死亡。”
在保育工作中,蘇永龍也曾被科莫多龍咬傷,傷口不大,但出血量很大,按壓止血15分鐘後才得以緩解,和其他爬行動物相比,止血時間更長。這讓蘇永龍可以確定,科莫多龍的唾液中確實含有抗血凝的物質,但仍不足以認定其有毒。
此外,蘇永龍表示,科莫多龍的嗅覺和視覺都很好,它們喜歡追逐跑動的物體,但是對於聲音的反饋並不敏感。“你在它身邊用衝擊鑽打地磚,它無動於衷。但是你一旦跑起來,它很有可能就追上並且持續追你。”
因此,為了保證保育人員的安全,在人工環境下,並沒有加大活食保育,這也是怕其會出現追逐後的襲擊行為。
並且蘇永龍發現,幼年科莫多龍也會出現打鬥的情況,打鬥後甚至可以出現將肢體咬破受傷的情況,為了避免幼年科莫多龍因打鬥而受傷,保育員在館舍內加入了類似於田徑跨欄式的障礙物,以此來防止科莫多龍打鬥。一段時間後將裝置撤出,蘇永龍發現,科莫多龍打鬥的行為終止了。
相比起引進的親體,人工輔助繁育的科莫多龍的性格更加溫和,攻擊性大大降低。
“回家”挺難的
作為國內首家成功人工輔助繁育科莫多龍的長隆,也讓自己擁有了國內最大的科莫多龍種群,在蘇永龍看來,這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借鑑。
隨著在國內人工輔助繁育技術的突破,蘇永龍也開始思考科莫多龍的未來。從目前來看,長隆還沒有開始“野放”的計劃,這並不是不想,而是行不通。
科莫多龍 圖/受訪者提供
科莫多龍的進化發展始於約4000萬年前發源於亞洲的巨蜥屬,並遷移到澳大利亞大陸,在那裡實現了島嶼巨型化,一種孤島上動物變得巨大化的生態現象,原因是當地缺乏競爭性的食肉動物。約1500萬年前,澳大利亞與東南亞之間板塊碰撞使這些更大的蜥蜴類物種重新回到如今的印度尼西亞群島,並擴大到東帝汶島東部。在經歷了後來的海平面降低及上升後,巨蜥在島嶼範圍內被隔離。
如今,現存的科莫多龍僅分佈在印尼的小巽他群島的科莫多島、林卡島及周邊地區,以科莫多和林卡島最多,並在這狹窄的海域間遷徙。至於數量,據印尼政府統計,僅有3000條左右。
蘇永龍介紹稱,科莫多龍的“老家”生態條件逐年惡化,對未來發展而言,並不利於科莫多龍持續繁衍下去,科莫多龍的未來,或許仍然要面對“遷地保護”的情況。
“只有讓更多的人瞭解這些動物,才會更關注它們的未來,它們的未來情況才會真的有好轉,我們在做的事情沒有多偉大,只是儘自己所能,讓它們能被更多的人看到。”蘇永龍說。
作者:吉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