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鷺有很強的生存智慧,它們晝伏夜出、觀察敏銳,得以讓種群在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中穩定地延續下來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過,在一些城市公園或者綠地裡,常常會見到一種很有特點的鳥兒:墨藍與白色相間的羽毛、圓圓的身體和尖長的嘴巴,走起路來慢吞吞的,不捕食的時候喜歡縮著脖子——無論是外貌還是神態,都很像一隻企鵝。但與企鵝不同的是,它的頭頂有時還有兩條“辮子”。這兩條“辮子”叫作飾羽,是雄鳥在繁殖期為了“扮靚”自己而長出來的羽毛,好吸引雌鳥的關注。
這種鳥兒叫夜鷺,入選國家林草局釋出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從名字就能看出,它們是在晨昏或夜間活動的鷺類。
冬日裡,棲息在屋頂的夜鷺。人民日報記者 伊霄 攝
為什麼會晝伏夜出呢?這就要說到夜鷺的另一個特點:聰明。別看夜鷺外形呆萌,其實,它們的模仿能力很強。在鷺鳥中,夜鷺個頭不算大,在捕食或者面臨競爭時,都不是白鷺等體積較大鳥類的對手,所以它們白天休憩、夜間行動。這樣“錯位競爭”的生存智慧,讓鷺群之間的群居而生、抵禦風險成為可能,也得以讓夜鷺的種群在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中穩定地延續下來。
夜鷺在夜間捕食,也與它們敏銳的觀察能力有關。夜鷺喜食湖泊、池塘中的魚類。夏季的白天烈日炎炎,湖水錶面溫度升高,湖底溫度則相對涼爽,魚類喜歡潛在水底活動,等到夜晚溫度稍低的時候再出來透氣。為了多弄點吃的,它們將自己的“生物鐘”撥到和魚類的活動同頻,並在漫長的時間裡,進化出了夜視能力。
冬日裡,棲息在屋頂的夜鷺。人民日報記者 伊霄 攝
作為捕魚高手,夜鷺的本領不是一朝一夕練就的。它們不僅積極向其他鷺類學習穩準狠的抓魚本領,還懂得模仿人類的一些做法。比如,在有湖泊的城市公園,人們用麵包屑投餵魚類。夜鷺也會用尖嘴巴啄起地上的麵包屑扔向水裡——湖面上泛起一圈圈漣漪,魚兒競相爭搶,夜鷺便趁機捕魚。
因為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夜鷺不僅能在野外溼地,也能在城市公園或者綠地中生存下來。它們也是一種長途遷徙的鳥兒,一般在北方繁殖、到南方越冬。但因為適應能力很強,夜鷺比較靈活機動,它們會隨遇而安——飛到哪裡發現有吃有喝,就隨時停下來就地取食、築巢安家,越冬地範圍也從南方越來越往北移,這就是我們能在不少地方的城市公園或者綠地中見到它們的原因。
但是,並不是所有鳥類都有夜鷺這樣的生存能力。為了更好地保護鳥類,各地正在行動:在北京,各環路之間佈設了綠化帶,一個個城市公園將自然溼地向城市中心延伸;在江蘇的海濱,一些漁場在收穫季適度留些小魚小蝦供鳥兒吃,構建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環境……守護我們共同的家園,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作者為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副教授,人民日報記者姚雪青採訪整理)
夜鷺。胡鵬 攝
刊於《人民日報》2024.2.6 第14版
作者:賈亦飛
來源: 人民日報一撇一捺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