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大象和犀牛也能“打撲克”?從上世紀開始就陸陸續續有報道稱,大象竟然和犀牛交配。
更加離譜的是,這些犀牛並非是自願的,可以想象犀牛遭到了多麼不公的待遇,並且因大象“蹂躪”而死的犀牛已然不是個例。
這種跨物種交配的背後究竟隱藏了怎樣的自然秘密?今天就帶大家一探究竟。
大象的行為習慣
一般來說,大象的脾氣是非常溫和的,在不主動招惹它的前提下,是不會做出如此暴躁的行為。
但有一個時期例外,那就是大象的發情期。
大象發情期並不固定,一般是在每年的11月到5月份,從理論上來說,大象每隔4月就會發一次情,一次持續3天左右的時間。
此時的公象脾氣就會變得異常暴躁,甚至還會無理由攻擊同類,尤其是印度象,在發情期間,甚至會攻擊飼養它的主人。
如果兩頭恰好處於發情期的公象相遇,那麼很有可能爆發一場驚天大戰。
其實在自然界,大象內戰是比較常見的,因為大象屬於群居動物,通常會由一頭母象作為領導者。
科學家發現,母象對於環境和氣候變化更加敏感,可以在特殊時期帶領象群走向正確的道路,於是在象群當中形成了所謂的“母系群體”。
由於象群在行為習慣上的趨同性,同一象群的公象發情期幾乎是相同的。
但是,由於部分象群的母象數量有限,再加上部分母象的發情期和公象不同,有的公象在尋求交配的時候會遭到拒絕。
一般來說,遭到拒絕的公象並不會放棄,甚至有的公象還會使用暴力,強行逼迫母象就範。
不過,真正被強迫就範的母象並沒有多少,因為公象和母象的體型相差不是很大,即使是處於暴躁時期的公象也不一定能佔據優勢。
故此,到了發情期之後,部分公象的生理需求得不到解決,只能到外邊碰碰運氣。
犀牛和大象的“愛恨情仇”
在偌大的非洲大草原,真正能夠和大象體型匹配的生物不算多,再加上棲息範圍的趨同性,犀牛勉強算得上其中一類。
於是,一些大象就選擇將自己無處發洩的活力揮灑在犀牛身上。
當然,犀牛也並不是傻子,雖然同樣是食草類動物,但大象的體型明顯更大,一旦大象出現在他們的領地,會有意避開這些傢伙。
儘管如此,他們還是難以逃脫大象的“魔爪”,在後者的“威逼下”,犀牛隻能乖乖就範。
甚至,有的大象會在交配的過程當中變得更加暴力,犀牛不堪重負,最終“暴屍荒野”。
資料統計顯示,截至2001年,因為大象“暴力事件”致死的犀牛數量高達63頭。
這還僅僅是有記錄的資料,如果算上一些沒被人發現的“陰暗面”,其數量只會更多。
對於大象來說,犀牛似乎成為了他們施加暴力的物件。
但事實上,這並非大象原始的行為,因為此類奇葩的報道,直到上世紀80年代之後才逐漸出現。
這就是說,在此期間內,可能發生了某些讓人難以想象的事情,從而改變了大象的生理行為習慣。
表面上,大象對犀牛實施暴力行為是發情導致的,背後卻隱藏著巨大的秘密。
究竟是什麼秘密?對此科學家將大象歷來的行為習慣以及這些年來發生的種種事件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驚訝的發現,罪魁禍首可能是人類。
大象也有感情
科學研究發現,大象的大腦重量約為4千到6千克左右,一般來說大腦的重量和生物的智慧成正比。
這表明,大象可能擁有我們超乎想象的智慧以及情感。
比如說,大象能夠認出鏡子中的自己,而不是將其當作同類,這一點就已經超過了90%以上的生物。
再比如說,在大象群體當中,象與象之間會建立起深厚的情感,如果朋友死去,作為夥伴的大象會久久守護在它的身邊,好幾天不願意離開。
如果是動物園中的大象,其親密的飼養員突然離開,它受到的傷害會很大,甚至好幾天不會吃飯。
因此,我們完全可以相信,在大象的腦海當中,有著豐富的精神和情感世界。
也正是這種複雜的情感,造就了後來的暴力行為。
因為那些有暴力傾向的大象當中,大部分在小時候有過心理創傷。
上世紀,由於人類的貪婪,獵人隨意捕殺象群,將成年大象的牙齒割下來作為飾品。
在這個過程當中,小象親眼目睹了一切,在心中留下了揮之不去的陰影,在長大之後自然就呈現出了暴力傾向。
有的大象是“親身經歷者”,深深受到暴力行為的荼毒,所以也會有一定的傾向性。
儘管這些年來,國際上對於大象的法律保護明顯有了提升,但是仍舊會有偷獵者鋌而走險。
自然界是一個緊密相連的整體,任何一個破壞自然界的行為,都有可能帶來整個自然界的動盪。
人類偷獵大象,不僅使得這一群體大大減少,同時也間接殘害了犀牛。
如果這種行為無法得到抑制,犀牛的群體數量也會減少,從而影響其他物種的生存。
人類也是地球上的一員,這種惡性迴圈延續下去,最終毒害的還是人類本身。
保護今天的每一類物種,就是在保護明天的人類。
參考資料:
【1】龔偉同. "印度象"如何喚醒"英國豹"?.《CNKI》,2011
【2】馬雲飛主編,世界奇俗,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04,第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