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下面這張圖,孔雀展開五彩斑斕的尾羽,時不時還會抖兩下,或者跳一段多姿的舞蹈。
如此婀娜的模樣,我們第一反應是“雌性”,但答案恰恰相反,這是一頭雄性孔雀,反觀雌性孔雀的羽毛,顯得那般灰淡且平平無奇。
再來看下面這張圖,大家都將鴛鴦比喻美好的愛情,答案跟孔雀一樣,左邊的那隻色彩豔麗的鴛鴦為雄性,而右邊那隻羽毛色彩灰暗的鴛鴦是雌性。
在動物界,雄性普遍比雌性更加漂亮美麗,動物的本能是“活下去”,但豔麗的色澤明顯會增加危險性,使得雄性更容易被天敵獵殺。
就像回家過年,一群人都穿著簡單正常,你非得整一個殺馬特非主流造型,人群中的顯眼包自然就是你了。
為什麼自然界的雄性動物,普遍比雌性更漂亮?
因為在自然界中,雌性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撫養後代,並且很多種類的雄性,並不會參與撫養,所有的重擔都落在雌性動物身上。
所以,雌性在選擇配偶方面,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雄性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來贏得雌性的青睞。
其中之一便是強壯魁梧的身體,以及豔麗的外表,甚至還需要“一套房”,例如在鳥類求偶期,有巢的雄性鳥類求偶率,明顯高於無巢的。
上文說過,自然界危機四伏,豔麗的雄性在天敵面前,就是個“顯眼包”,它們難道不怕被天敵獵殺嗎?而雌性灰暗的顏色,符合生物演化論,因為隱匿性高,存活率自然就高。
下面用三個簡單的案例來說一說。
1.雄性螳螂在交配時,會被雌性螳螂吃掉。(並非所有種類的螳螂)
2.燈塔水母明明有永生能力,最後還是會死亡。
3.豬甘心被人類吃掉。
從生物演化論角度出發,萬物的核心是“活下去”,而“活下去”可細分為“族群”和“個體”。
在動物眼中,族群才是最重要的,個體是次要的,這就很好的解釋了以上三個案例,如果個體最重要,雄螳螂為什麼甘心被母螳螂吃掉,不應該撒腿就跑嗎?
燈塔水母的永生機制是,當受到外界刺激,例如水溫升高、降低,或者受到物理傷害時,它們會從“成年體”退回到“幼年體”,這樣的次數可以無限迴圈,但燈塔水母卻不利用BUG,選擇繁衍後死亡。
再來說下豬,一個有意思的話題是,豬為什麼甘心被吃掉?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不是人類馴化的豬,而是豬為了得到人類的庇護,相比於活在野外,它們選擇了更輕鬆的“合作”,豬演化出人類喜歡的食材,人類幫助豬這個族群繁衍下去。
所以答案顯而易見,雄性動物為什麼比雌性漂亮?
因為在個體看來,它們更注重族群的繁衍,為了得到雌性的青睞,雄性冒著巨大的生命危險,演化出了豔麗的外表。
為什麼人類女性,要比男性漂亮?
討論分為遠古、古代和現代。
原始人階段,因人類解放雙手直立行走,女性骨盆從寬變窄,導致生育困難,所以科學家認為,原本20多個月的妊娠期,縮短成了10個月,因為這時候嬰幼兒骨頭軟,體型小,女性提前生育後,將嬰幼兒改為外界撫養。
所以在遠古階段,女性的付出依然要比男性多,而男性的職責是狩獵食物和保衛族群安全。
但此時的男性,已經誕生出了不低的智慧,所以在繁衍階段,男性更注重的個人體魄和狩獵能力。
隨著人類逐漸使用各種工具,時間來到了封建社會,這個階段大家都知道,男性佔據了絕大多數社會資源。
簡單的說,耕田需要男性,狩獵需要男性,保衛國家或進攻其他國家需要男性,特別是食物方面,古代一戶家庭沒有男性特別難。
比如燒火煮飯用的木頭,很多人想的非常簡單,但古代砍伐樹木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山裡都是毒蟲猛獸,並且官府為了保護樹木,同樣會限制砍伐量,所以男性上山砍柴,是冒著生命危險的。
再一個就是種地,中國是內陸農耕文明,糧食作物的收成直接影響古人的存活率,在農田耕種方面,男性比女性的優勢要大很多。
所以在古代男性佔據了絕大多數社會資源的背景下,女性需要將自己打扮的更加美麗,提高競爭力,來獲得男性的青睞。
並且即便嫁入豪門,不少女性之間仍然會明爭暗鬥,本質是為了獲得更多社會資源,而這一切的前提就是“漂亮”、“賢惠”等。
到了現代,當女性依靠個人能力可以獨立獲得物質資源後,她們會有更多的時間和物質投入到外表中。
舉個例子,豪門千金從小生活優渥,長大後不用勞動就有家族財產,自然有更多的時間和金錢來打扮自己。
除了豪門千金外,普通條件的女性,為了尋找更優秀的男性,也會花費時間和金錢來打扮。
所以現代女性打扮自己,性質從古代的“依附男性”,已經轉變到了現代的“選擇男性”,而男性為了找到合適的配偶,除了需要相貌外,還需要物質基礎和品德。
在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男性競爭力從單一的“外表”,逐漸增加到多個方面,簡單的說,以前女性找物件,能吃飽有的住就行,男性大概滿足3條就不錯了。
現在女性找物件,條件一大堆,所以大齡單身人士越來越多,本質是女效能獨立獲得社會資源,在尋找配偶方面的要求自然越來越多,而能同時滿足一大堆女性要求的男性,數量自然就會非常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