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乍暖還寒,貴州省貴陽市興隆珠江灣畔小區的小溼地裡來了5只大家都不認識的鳥,吸引眾人駐足觀望,我們“大地指紋”小記者也前往此處開展鳥類調查。
水鳥對水情非常敏感,小溼地裡的水鳥活潑、機敏,我們稍一靠近,它們就迅速遊走。
“是黑水雞。”有一定觀鳥經驗的小記者迅速分辨出了它們。
黑水雞。張海波攝
黑水雞,體長24釐米—35釐米。整體黑色,嘴基與額甲紅色,兩脅具寬闊的白色縱紋,腳黃綠色,腳上部有一鮮紅色環帶。游泳時,身體露出水面較高,尾向上翹,露出尾下兩塊白斑較為醒目。主要棲息於富有挺水植物的沼澤、湖泊、水庫、池塘及水田中。黑水雞善游泳和潛水,常成對或小群活動。
黑水雞為什麼青睞這片小溼地?我們進行了認真的觀察。結合衛星地圖可以發現,整個社群生態環境良好,植物型別多,有喬木、灌木、草本,形成了森林、灌叢、草地,還有溼地等多種生境型別。尤其是這片溼地,看似不大,卻有著豐富的挺水植物、浮葉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構成完整的水生生態系統,加上週邊複雜的陸生環境,提高了這片生境的異質性,為鳥類提供了理想的棲息地。
黑水雞不善飛翔,它們是怎樣到社群溼地的?答案還得從地圖上找。這個社群周圍不到一公里範圍內有河流、水塘和零星的綠地。大家推測,黑水雞應該是從周圍逐漸擴散過來的。不過,關於任何一種鳥類人類未知的東西還很多。黑水雞出現在市中心的社群,展現了鳥類對城市環境的適應力,特別是在這類生境異質性豐富的小區環境中。
社群的小樹林表面看去依舊是“冬季模式”,不過,在本地留居的小鳥們,其日常已經發生“質變”,森林舞臺開啟了新的篇章。在激素的作用下,雄性烏鶇嘴部和眼圈的黃色變得格外濃烈,甚至微微泛橙。它們不再吝惜美妙的歌喉,開啟了金曲串燒模式。演唱中,歌手有時會半垂雙翅、搖擺尾羽,邊舞邊歌。它們掌握的曲目眾多,還善於模仿其他鳥類的聲音,被民間譽為“百舌”。
烏鶇。張海波攝
隨著調查的深入,我們發現了更多鳥類,包括鵲鴝、珠頸斑鳩、白鶺鴒和紅頭長尾山雀等。
紅頭長尾山雀。張海波攝
紅嘴藍雀。張海波攝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白頰噪鶥(俗稱“土畫眉”)數量多、膽子大,在小區內隨處可見。
白頰噪鶥。張海波攝
白頰噪鶥體長21釐米—25釐米。整體呈灰褐色;最顯著的特徵是皮黃白色的頰部圖紋,由眉紋及下頰紋由深色的眼後紋所隔開;兩翼、尾羽及尾下覆羽褐色。
白頰噪鶥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林緣灌叢、竹叢、稀樹草地及耕地等。繁殖期成對活動,其他季節多叢集。主要以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果實和種子。近年來在市中心隨處可見了。它們適應力強,已經成為市區裡的優勢種群。從名字就可以想象出它的“歌聲”令人無法忽視。這群歌唱家非常勤奮,一年四季不停息地歌唱,但是,它們的歌唱水平卻不盡如人意。它們的“拿手好戲”由尖而細的單音節組成,實在是難以讓人用好聽來形容。它們會在唱歌的時候即興伴上舞蹈,有時從地面跳上樹枝,有時在樹幹間橫跳。看著它們肉乎乎的身影,似乎連這並不美妙的歌聲也被原諒了。這群可愛的歌唱家經常熱情地展現自己。不僅不挑環境,也不怎麼挑食。這群歌唱家實在是令人憐愛。如果你真心喜歡這群小傢伙,就靜靜聆聽它們的“音樂會”吧。
城市裡的綠地給了鳥兒落腳的地方,不管是候鳥還是留鳥。我們也才有機會欣賞到“駐場歌手”婉轉的鳴唱。近年來,隨著綠化率的不斷提高,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很多野生鳥類已經“進城務工”,鳥兒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在調查過程中,我們也注意到了一些居民對鳥類的投餵行為。這樣的行為雖出於善意,但可能會削弱鳥兒的覓食能力,並對它們的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我們呼籲公眾尊重自然,避免人為干預。鳥兒的自然之美,應在保持距離中欣賞。小鳥雖可愛,遠觀不妨礙!(李恩西 蘇汐舜 李纖懿)
(本文鳥類知識由張海波博士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