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前言
在東亞大地上,人與自然的交織,人與動物的相互影響,時常呈現出令人深思的畫面,最近,在蒙古國,一幕關乎中國珍貴鳥類的困境引起了廣泛關注。
這些在中國價值400-元的魚鷹竟然遭受到趕盡殺絕的命運,讓人不禁疑惑,為何如此珍貴的鳥類會在這片草原遭受如此殘酷的對待?
蒙古國仇恨鸕鷀
如果有幸去蒙古國的貝爾湖旅遊,你或許會碰上一群當地人,手持棍棒,在湖邊巡邏,他們不時揮舞著手中的棍棒,瞄準水中的一種鳥,也就是鸕鷀。
這些鸕鷀潛入水中,尋找自己的食物,然而,當它們冒出水面時,面對的卻是當地人手中的棍棒,最終被活活打死。
他們似乎把鸕鷀當成了仇人,竭盡所能地消滅它們,更令人痛心的是,他們不僅對待活鳥毫不留情,甚至對鳥蛋也不手軟。
他們會追蹤鸕鷀,找到它們的巢穴,然後毫不留情地毀掉鳥蛋,徹底絕後,這種殘忍手法讓人不寒而慄,與此同時,回到我們的國家,鸕鷀卻受到了完全不同的待遇,就像天上地下一樣。
鸕鷀
在中國的水域中,鸕鷀也稱為烏鬼或魚鷹,以其出色的捕魚技巧而聞名,在很早就被人們馴養並利用。
在南方水鄉,漁民外出捕魚時帶馴化好鸕鷀,這些鸕鷀站在船頭,每隻脖子上都繫著一個脖套。
當漁民發現魚群時,他們吹哨子,鸕鷀便聽命躍入水中。然而,由於脖套的約束,鸕鷀所捕獲的魚無法被吞嚥,只能叼著魚回到船邊。
當主人拿走魚後,鸕鷀立即迅速潛入水中捕撈。在遭遇大魚時,它們默契配合,一起實施行動:啄魚眼、咬魚尾、叼魚鰭,共同努力捕捉。
捕魚結束後,主人解下脖套,獎勵它們準備好的小魚,這種捕魚方式既有趣又高效,也顯示了我們老祖宗的智慧。
鸕鷀是精湛捕魚技藝的大師,但曾經不只是河流湖泊的常客,還是古代美滿婚姻的象徵。,們結伴共舞,孕育著自己的小家庭,從築巢孵卵到兒女成長,彼此相依相偎。
或許你熟悉《詩經》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而有學者認為這裡的“雎鳩”就是鸕鷀,無論是不是,鸕鷀們之間親密友好的關係,都是美好婚姻的生動寫照。
在古代醫書《本草綱目拾遺》中,鸕鷀涎被描述為一種具有神奇功效的藥物,能夠化痰鎮咳,甚至《中國醫學大辭典》中專門有關於鸕鷀涎丸治療小兒百日咳的處方。
這顯示了它的珍貴之處,然而,到了蒙古國,鸕鷀卻似乎成為了他們的仇敵,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魚量減少
原來,在貝爾湖,鸕鷀們聚整合群,卻面臨著生存資源稀缺的挑戰,在這個困境中,它們只有一個選擇:找到填飽肚子的方法。
它們的身體天生適合捕魚,長達90釐米的體長和翼展可達140釐米,使它們成為了捕魚的高手。
它們的羽毛雖然不及尼龍,但卻能有效地防水,讓它們在水中游弋時不至於溼透,這種神奇的水鳥,用自己優秀的捕魚技巧在水中自如地穿梭,成為了水域中不可或缺的一員。
鸕鷀是肉食性的鳥類,喜歡吃魚,有一個特殊的器官叫做喉囊,這個器官可以直接裝下好幾條魚,讓它們一口吞下。
每當它們回家,它們帶著一份特殊的禮物,而這份禮物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他們的孩子,這是一種自然的本能,孩子們依賴它們的養育,所以每一次回家,都意味著為自己的孩子帶來生命所需的營養。
其他水鳥也吃魚,但它們只能一條條地吃,因為這個特殊的天賦,這種鳥類在蒙古受到了人們的圍攻。
鸕鷀的胃口也不是鬧著玩的,一年竟然能吃掉500千克的魚,為了保護當地的漁業,當地人不得不採取行動。
一旦發現鸕鷀的蹤影,他們會毫不猶豫地揮舞長棍,將這些“漁業殺手”趕走,甚至連鳥蛋也會被埋掉,以免它們繼續繁衍,但是鸕鷀作為生存了幾十萬年的生物,它們的祖先都是依靠魚類生活。
真要算起來,也是人類侵佔了它們的資源,而它們生存這麼久也沒有把生態環境打破,為何蒙古人卻覺得是鸕鷀把它們的魚給弄匱乏了呢?
貝加爾湖
貝加爾湖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而成為眾多魚類的天堂,漁民們紛至沓來,以期捕撈豐富的漁獲。
然而,隨著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漁業設施的改進,漁獲量不斷攀升,也給湖中的魚類資源帶來了巨大壓力。
人類的過度開發使得許多魚類種群瀕臨滅絕的邊緣,這一現狀甚至讓當地人誤以為是鸕鷀將魚類捕盡。
數十年來,城鎮擴張、工業排放和旅遊業的興起,不斷給這片生態寶地帶來巨大壓力,令人遺憾的是,相關部門長期以來對湖泊生態的保護並未引起足夠重視,監測與調控措施的缺乏使得這一生態系統的破壞愈發不可逆轉。
湖區漁業資源的快速消耗,水體汙染的惡化,以及非法捕撈的橫行,這些問題交織在一起,像是一幅險象環生的畫面。
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漁民們為了滿足市場需求,不惜採取大規模捕撈,結果導致湖中魚類急劇減少。
這讓本應在湖中捕食的鸕鷀陷入了食物匱乏的困境。而與此同時,工業化程序的加速卻將大量廢水和廢棄物排放到湖中,進一步破壞了湖水生態平衡,威脅到了魚類的生存環境。
加之非法捕撈和亂捕亂殺的肆虐,使得湖區生態環境雪上加霜,鸕鷀數量失控成為了不可避免的結果。
這一切構成了一張錯綜複雜的生態危機網路,唯有切實應對,方能保護湖區生態的美好未來,而不是一味的去埋怨鸕鷀,作為地球的一份子,它們能在這裡生存,就代表這自然資源的迴圈。
結語
人類和自然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像中國對待魚鷹的珍視與蒙古對待魚鷹的極端態度所展現的差異一樣。
這反映了不同文化和價值觀之間的分歧,也凸顯了全球保護生態多樣性的挑戰,努力保護魚鷹等珍稀物種實際上是在投資於維護生態平衡和推動人類可持續發展。
我們的目標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全球範圍內的共同努力,地方行動的支援,以及每個人的積極參與和貢獻。